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國近年來基礎研究投入現狀的同時,運用1995年-2013年的相關數據,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實證結果表明,R&D基礎研究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最后,本文將根據這一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R&D;基礎研究;經濟增長
一、引言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經過了三十多年持續的高增長,當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果備受世界矚目。取得了輝煌成果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我國經濟目前仍以粗放型增長為主,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大量的先進的生產技術依靠國外引進。這種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造成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須盡快地轉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而其中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增加我國對于R&D部門的研發投入。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我國也愈發重視對研發部門的投資,R&D投資總量呈指數形式增長。然而,與巨大的研發投入相反的,我國的科技實力似乎并沒有得到快速增長,我國仍處在全球經濟產業鏈的底端,本國的工業仍需要依靠從外國進口先進技術。究其原因,這和我國對R&D部門投入結構的不科學有關。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與科技發展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過低直接導致了我國核心技術缺乏、創新后勁不足的現實。因此,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增加基礎研究的效率是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漸開放、與世界接軌,我國越來越認識到經濟轉型的重要性,對本國科技實力的發展也愈發重視。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對R&D投資的增加。1995年我國的R&D總投資為348.69億元,到2013年,我國的R&D總投資為11846.6億元。短短十數年的時間,我國的R&D總投資量增長了約34倍,基礎研究投入由1995年的18.06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555億元,增長了30.7倍。由于我國分部門的R&D投資數據從1995年才開始出現,因此我國1995年至2013年的R&D總投資與基礎研究投入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 1995年-2013年中國R&D經費支出與基礎研究投入
由以上的圖形我們可以發現,1995年以來,我國對于R&D投資與基礎研究的投資數量是呈指數形式增長的,這說明我們越來越重視科技進步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并且越來越關注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但是通過計算基礎研究投入占R&D總投資中的比重,我們又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1995年以來,基礎研究在總投資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始終沒有超過6%。這說明,盡管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發展,對于R&D投資與基礎研究的投資總量也在不斷增長,但基礎研究的投資環境并沒有隨之得到改善,基礎研究在R&D研究中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提高。
從基礎研究投入結構上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占基礎研究的投入總量的70%以上,而企業與地方財政的投入則相對較少。從執行部門方面,高等學校與研究機構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執行部門,兩者占用了約95%的基礎研究總經費,而企業執行的基礎研究經費只占總基礎研究經費的1%。可見,我國企業在基礎研究活動中的地位微乎其微。而技術進步是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來源。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不重視也是造成我國缺乏核心技術乃至在世界產業鏈中地位較低的原因之一。由此觀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僅在數量上遠低于最佳水平,在投入結構上也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三、實證分析
1.數據的選取
由于我國1987年才開始統計R&D相關數據,而分類的R&D投資數據直到1995年才出現,因此本文采用1995-2011年的全國R&D基礎研究內部支出作為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記為RD,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總量增長的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的異方差,同時減小數據劇烈波動對模型的影響,分別對這兩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記為LnRD和LnGDP。這種對數變換不會影響各變量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
2.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為了避免使用非平穩時間序列出現偽回歸的問題,從而無法真實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需要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
本文運用ADF檢驗方法對LnRD與LnGDP進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為:LnRD、LnGDP的水平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大于相應的5%水平的臨界值,接受原假設,兩個變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小于相應的5%臨界水平值,拒絕原假設,說明LnRD、LnGDP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即這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3.協整檢驗
根據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可知,LnRD與LnGDP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可以對兩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以檢驗其是否具有長期的穩定關系。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法對LnRD與LnGDP兩個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在滯后階數為3的情況下,發現兩個變量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下:
由以上結果可知,在零假設H0:r=0的情況下, LnRD與LnGDP的似然率統計量的值為23.65752,大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15.49,拒絕零假設H0:r=0,接受備擇假設H1:r=1;在零假設H0:r=1的情況下,LnRD與LnGDP的似然率統計量的值為0.852195,小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3.84,接受零假設H0:r=1。這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R&D基礎研究投入與GDP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以上的協整檢驗我們可以看出,在樣本期內,R&D基礎研究投入與GDP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穩定關系。但這種長期的穩定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則需要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進一步驗證。取滯后期1-5,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檢驗結果可知,在10%顯著性水平下,在滯后階數為2至4時,R&D基礎研究投入是GDP的格蘭杰原因。其他情況下兩者不存在因果關系。這說明,雖然R&D基礎研究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但其推動作用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滯后期才能顯現出來。
5.實證結果分析
由實證分析的結果可知,R&D基礎研究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一長期的穩定關系,R&D基礎研究可以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顯示出,在我國的實際經濟運行中,從增加R&D基礎研究投入到引起實際經濟的增長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并不能立刻顯效。這說明如果我們企圖通過知識產出的增加進而增加宏觀經濟增長率,那么必須將眼光和戰略放長遠,并不能因為短期的效果不明顯就認為增加R&D基礎研究投入是無效的。因為在長期內,這樣的推動作用確實存在。
四、政策建議
1.增加R&D投資總量
增加R&D投資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總體仍處在“粗放型”發展模式中,由此造成的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等已經為我們的這種低效率的生產方式敲響了警鐘。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完成發展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而這些都與我們的科技實力密不可分。誠然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化,我們可以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但如果我國不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我們將永遠落后一步。因此,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增加R&D投資總量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調整R&D投入結構
本文中理論模型和實證結果都顯示基礎研究投資的增加將會推動經濟增長。然而我國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基礎研究投入較少、比例很低。這也導致我國擁有的核心技術較少、創新的后勁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合理地調整R&D的投入結構,增加基礎研究的投資規模、加大其在總投資中的比例,推動基礎研究部門的發展以促進我國知識存量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從而更快地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
3.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
當前我國R&D研究的執行部門中,進行著絕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的是高等學校和研究與開發機構,而企業部門承擔的基礎研究比例幾乎為零。政府需要對這種極度不均等的分配情況進行調節。我們知道,企業的研發動機是追求壟斷利潤,政府可以利用這一點,建立企業與研發機構的合作機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或給予適當研發補助,激勵企業分擔一部分基礎研究的工作。同時,政府也要針對性地加強高等學校和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建設力度,加大投資數量,改善研究環境,以提高研究效率,獲得更高的知識產出。
4.健全產權保護制度
當前我國的產權保護制度并不完善,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過小。這種現象導致了市場上侵權行為的泛濫,嚴重阻礙了個人以及研發部門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也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R&D部門的產出增長。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改善市場機制,為專利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證R&D部門的知識產出能夠快速與順暢地流入產品市場,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李振興.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問題的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
[2]柳曙光.基礎研究投入與R_D其它階段投入的協調原理及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
[3]趙蘭香.基礎研究績效與企業R_D能力支撐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3.
作者簡介:石冰竹(1990.04- ),女,北京市,研究生,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