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君
企業大學最初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并于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興起,全球500強中80%建立了自己的大學,如通用、德國大眾等;跨國公司在華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大學,如寶潔中國有限公司、西門子、惠普等;中國本土企業也掀起建立企業大學的熱潮,如大聯想學院、海爾大學、平安金融培訓學院等,珠三角企業更是紛紛成立了企業大學,如TCL領導力開發學院、華為大學、萬科大學等等。隨著企業大學的快速發展,企業大學的有效創建要基于定位明確、設計思路清晰,而其高效運作企業大學就需要直面核心難題,不斷創新變革,建設有影響力的企業大學。
一、企業大學創建的意義
企業大學的創建的意義在于發揮五大功能:文化傳播、戰略助推、人才培養、知識管理、資源整合、生態環境建設。企業大學做得好,傳承文化與思想的同時,還能提升與高端客戶對話的等級;將企業培訓體系上升到學習體系,助力發展更為有效,因為培訓產生的效果不超過20%,挑戰性工作等產生的效果超過60%;對于知識型員工而言,企業大學做得極致了,可以是企業中的精神家園。企業大學的辦學模式,可以是有形的大學,如很多企業大學都有漂亮的校舍、教室等,但同時帶來了運營的壓力;也可以是虛擬大學,創新改變資源投放模式,建設“輕”型高效企業大學。
二、企業大學的定位與地位
企業大學建設之初首先必須明確定位。企業大學源于企業,就一定要助力企業發展,價值決定地位,有實力才會有勢力。其價值最大化需要做好以下五項修煉:第一,上接戰略,突出企業大學作為戰略助推的角色;第二,下接績效,以客戶、問題為導,幫助業務部門解決難題,開發“有用”課程,強調行動學習改進組織績效;第三,專注人才培養,以員工為中心,關注人、激勵人;第四,整合內外專業資源,作好組織經驗萃取與知識沉淀。第五,企業文化的傳播,提煉經營、人本理念,挖掘整理企業文化故事。
三、運行的三大核心難題
1.高層重視及組織機構保障
首先,企業大學建設是“一把手”工程,高層支持很重要;其次,根據企業大學不同的發展階段,建立企業大學籌備領導小組或是專職的運營管理團隊,定人定責逐步建立并完善學院組織體系,保障學院的正常運營。
2.三大資源建設
(1)課程:除了課程購買與引進內化,要重視開發企業的專屬課程。內容包括基于任職資格、學習地圖或學習項目中涉及到的精品課程內容、最佳實踐和案例;也包括基于解決各層級問題的廣而泛的分享與交流。
(2)講師:包括社會化的師資隊伍(高校老師、行業專家等)、企業培訓師隊伍(企業自己培養的業務專家、骨干隊伍、技能能手,也包含草根員工)。互聯網時代,也是“人人為師”的時代,即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也都是分享者。通過這種扁平化、人人為師的組織學習形式,實現了知識的快速傳播和迭代應用。如發動全員自選微課主題,萃取微課內容,制作3-5分鐘小微視頻、flash、圖文等多種形式的微課,多平快地促動組織知識的沉淀和使用。
(3)技術資源:指以IT技術為核心包括衛星、傳感等其他成熟技術。
3.培訓成果難以落地
有效是是檢測培訓的金標準,萬達學院的校訓就非常直接——“有用”,解決問題才有用。因此,培訓能否精準支撐戰略和業務,能否落地轉化解決問題?這一導向也逼著培訓工作走近業務,走向基層,要更加接地氣。企業大學也要逐步從依靠外部機構和師資主導的產品推動型的培訓價值鏈,蛻變為以內部專家、師資牽引,以解決企業痛點問題為目標的需求拉動型的培訓價值鏈。
四、偉星新材學院的探索與實踐
公司創建了自己的企業大學——偉星新材學院,其是管道行業內第一家企業大學。遵循“緊扣經營、按需培訓、學以致用、學用對口、實效評估”的原則,構建了分層級、分層次、分類別的三級培訓體系。學院與偉星咨詢公司實行“定制化”深度合作,推進“課程體系、講師、平臺與機制”三駕馬車建設,通過將人才培養項目與業務實踐充分結合,內外共建培養企業自身與經銷商兩支隊伍。學院對內培養干部和員工,提升組織能力和經營績效;立足員工的能力提升與職業發展,構建不同層級、不同崗位的學習與發展體系,并創新企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培訓體系的系統性、專業性、有效性。學院對外培養老板(經銷商),提升合作伙伴的長遠競爭力和對偉星的忠誠度。以“共贏理念”將經銷商、導購、管工納入培訓體系,以學院為平臺實現了成功理念與實戰招術的復制互享,從而內外共建提升偉星的渠道競爭力。如學院聚焦終端,將培訓與大賽創新結合,打破傳統培訓方式,創新策劃“偉星好導購”大賽,全國 29個賽區、通過導購TTT訓練營后啟動120多場一線導購覆蓋式培訓,20000多家經銷網點,在一線終端掀起“導購風”。
總之,企業大學建立和運營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專業體系和資源體系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大學的定位、組織架構和團隊文化都會影響到企業大學運營的效果。而企業大學在內部運營和建設中也會不斷碰到新的挑戰和機遇,需要持續的創新助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