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海燕
【摘 要】京津冀地域一體、地緣相接、歷史淵源深厚、文化一脈人緣相親,是我國具有豐富文化資源、深厚文化底蘊、文化特色鮮明、最具文化發展活力的重要地區之一,具有廣泛的合作前景。但京津冀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機制不完善,缺乏區域性和協調的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限制了其文化協同發展,強化整合優勢文化資源為重點,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文化產業協作,構建跨區域文化戰略合作機制,推動京津冀文化交流與合作向更寬領域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問題;路徑
一、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問題分析
(一)缺乏區域性和協調的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京津冀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先后制定了區域各自的文化產業規劃綱要,但是缺乏區域性和協調的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因此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易于出現行政分割和相互掣肘的問題,使得京津冀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受到制約。要推動京津冀文化產業的整合發展,首先要從北京、天津河北文化資源的整體性和互補性出發,制定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應把京津冀各自的優勢與區域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各地的特色,實現區域內錯位發展,以促進京津冀文化產業合理分工。
(二)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與開發利用
京津冀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與人文文化資源,如北京的皇家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園林和民俗,天津的近代歷史、民俗文化、曲藝、手工藝,河北的燕趙歷史文化和民俗等各具特色。這些文化資源和現代科技和開發模式相結合建立起了不同的文化產業,如北京的文化創意、出版、演出、動漫等,但總體上看,三省市各自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利用現代科技和開發模式而得到充分的挖掘與開發利用,更沒有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相互合作,取得區域最佳整體效益。
(三)品牌帶動作用分析
文化產業要快速發展,必須培育產業品牌。要充分發揮品牌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把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經營組織起來,提高技術、改進工藝,帶動整個產業水平提高,形成在京津冀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產業品牌。從京津冀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北京與天津與河北榜上無名,文化品牌企業的帶動作用較弱,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整體實力的提升。
(四)文化產業機制不完善
首先京津冀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政策法規建設剛剛起步,缺少完善的市場規范和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法規。區域內缺乏共同遵守的文化產業合作的產業規范,致使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可依。其次文化管理體制滯后,文化產業整體市場化程度不高,還未能真正的將文化資源全部轉化為文化資本。
此外,人才資源優化配置機構的欠缺。目前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中人才扶植、引進和培養力度不夠,尤其是對文化產業經營人才、大型中介顧問組織的策劃人才、文化經紀人重視不夠。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機制,都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區域文化發展布局
推動建立三省市文化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文化部的指導下,與“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前期研究和制定工作相結合,共同開展專題調研,系統研究三地文化協同發展整體規劃,對接專項合作規劃和實施方案,共同出臺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建立信息互通和情況通報制度,推進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和規劃協作的有關重大事宜,推動有關合作項目的具體落實。
(二)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交流機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建設、運行、管理的新辦法、新機制,相互借鑒,互通有無,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構建輻射毗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設施水平。搭建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平臺,充分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推動跨區域文化交流,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天津市合唱節、運河文化藝術節、河北民俗文化節等活動為依托,組織舉辦三地群眾文化的展演展示、研討交流等活動,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地聯合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措施,對京津冀地區符合條件的文化單位一視同仁,打破地域限制,促進三地公共文化資源流動和共享。
(三)推進演藝文化交流與合作
建立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交流演出機制,加強藝術院團交流與合作,鼓勵和推動三地藝術院團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臺藝術精品,整合藝術創作力量,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加強藝術創作交流與合作。在三地河北梆子巡演活動成功舉辦基礎上,積極支持京劇、評劇、曲劇以及曲藝等開展京津冀三地巡演活動。推動跨區域文化交流,以“圓夢中國-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舞臺劇目展演、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天津市名家經典演出季、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評劇藝術節等品牌文藝活動為抓手,引導支持三地演藝團體參加,互動交流,資源共享。加強三省市演藝業協同發展政策研究,推動三省市文化系統的演藝機構、文藝院團在政府購買服務、政策支持、活動參與、資源利用等方面互惠互利。以市場機制推進劇院院線建設,推動三地演藝業聯動發展,提升整體競爭力。建立互通互聯的演藝信息共享平臺,統一發布京津冀地區的演藝信息。三地共同出臺藝術院團演出補貼政策,鼓勵各類所有制藝術院團在三地惠民演出。
(四)加強文化產業協作發展
加強京津冀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對接產業規劃,明確各自文化產業發展定位及特色,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協同研究文化企業在政策指導、市場要素、信息服務方面的需求,重點加強動漫游戲、藝術品產業、廣告會展等領域的深度對接和項目合作。依托各自文化資源優勢,共同打造文化產品綜合展示交易平臺,充分利用“動漫北京”、“藝術北京”、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中國(天津濱海)國際文化創意展交會、河北省特色文化產品博覽會等專項產業門類交易展會,為三地文化企業在企業融資、授權交易、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等方面搭建平臺。發揮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海空兩港的區位優勢,以及中新生態城國家動漫綜合示范園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鼓勵各自文化企業到對方地投資興業,并相互給予便利。
(五)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
聯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重點針對在京津冀具有廣泛基礎的河北梆子、評劇、泥人張彩塑、相聲、京劇、京韻大鼓、冀中笙管樂等非遺項目,拓寬交流渠道,促進活態傳承。打造三地非遺文化活動品牌,聯合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展覽、演出、講座、論壇以及咨詢服務等活動;利用民族傳統節日,聯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節日文化的主題活動,展現與節日主題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三地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推動非遺項目單位與研究機構、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幫助一批具有京津冀特色的非遺項目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