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亮
【摘 要】近幾年來,筆者所在鄉鎮每年小學畢業班的檢測中,數學成績都不如語文,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筆者經過一年多的數學教學實踐,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數學教育道理,本文就如何讓小學生在快樂中學好數學發表了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生;情趣;快樂;數學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要想提升學習效率,一定要讓學生“好之”,并“樂之”。尤其是小學生,年齡較小,活潑愛玩。如果將知識機械地灌輸給他們,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反過來,若是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就可以抑制學習中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從而可以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要“投其所好”,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快樂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好之”“樂之”。
一、建立良好關系,營造樂學氛圍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關系,要使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首先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他們從內心中感到快樂。學生只有喜歡教師,才會喜歡其所教的科目,才會對你敬佩,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能把對教師的這份情感遷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師還應把微笑與鼓勵帶進課堂,尊重、理解、信任和愛護每位學生,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敢想、敢問、敢創新,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位置與方向”是我們剛剛教學完畢的內容,我和許多老師一樣,覺得此處學生不太好理解,很多學生不會根據路線圖描述方向。通過討論,我覺得可以嘗試著設計一些小游戲(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位置設計一張藏寶圖,讓學生根據這張圖尋找寶貝)如此一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仔細認真地研究此部分知識, 提高他們的興趣,突破難點。
二、善于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向學生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最佳策略,便是激發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指:當課堂上所講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額”的已知的東西中,又包含一定“份額”的新的東西,才能喚起建立在思維本質上面的穩定的興趣。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如教學“圓的認識”,可以設問“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那么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當然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課堂提問,不能出現“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轉而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選擇恰當的提問對象,有助于培養全體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巧妙創設情境,快樂學習數學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都是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展也都是在無意識下完成,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就會聚精會神,努力追源,并感到樂在其中,創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境尤為重要。
例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一開始老師就說:“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邊說一邊簡單地操作鼠標,學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畫面吸引了,隨著課件的演示,老師繼續講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餅,一天猴王做的大餅剛出爐,它的三個孩子吵著說“我要吃餅,我要吃餅。”于是猴王把三塊大餅分給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四塊分給老大一塊,老二嫌小吵著說“一塊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便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老二兩塊;老三更貪了吵著說:“兩塊太少了,我要三塊”,于是猴王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分給老三三塊。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餅多嗎?因為有形象的故事情節,有多媒體計算機生動有趣的圖象動態顯示,抽象的數學概念就變得特別形象、生動,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就被極大地激發了,在動態的演示過程中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得了有關分數的知識。
四、精心設計新知,調動學習主動性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激活學生的思維。“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的快樂,思考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我讓學生自己用小棒分,請他把4根小棒分成兩堆,看誰的分法多。學生們十分開心,馬上動手分擺,有的還邊擺別念叨:一邊分3根,一邊分1根,兩邊各分2根。歡快有趣的動手活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建立起了有關分與合的表象,通過仔細的觀察,積極的思考,得出每個數字的分成與組合。這樣,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促進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主動發展。
其次,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多進行自我嘗試。數學知識的聯系非常緊密,新知往往是舊知識的引伸和擴展。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思維方法,嘗試解決新問題,通過自己正確的推理、判斷、概括,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例如,在學習“9加幾”時,我就開門見山地揭示課題,直接出示例題“9+3=”,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過程。最后進行評價歸納,在評價中對于能夠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知道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并在進一步的評價中使學生知道可以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2等于12。主動參與學習“湊十”的計算方法。這樣設計教學,能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種氛圍中,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自己得到充分的發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走進了新課程,給我們教師帶來許多新的挑戰。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地在數學大觀園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付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學周刊》.2013年36期
[2]鄭鳳艷.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年03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潯中中心后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