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根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實際,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多個渠道論述化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藝術,其出發點是想讓每位學生自覺地喜歡上這門文化基礎課程。
【關鍵詞】中職學校;化學;課堂教學;藝術性
職業教育是提高國民的教育普及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是促進和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因素。在國家政策的傾斜和大力扶持下,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辦學模式,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是職業學校的首要目標和任務。而承載著這一目標和任務的主體——教師,要改變以往文化基礎課的以學為主、囫圇吞棗的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能夠適應未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下面就談談中職學校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個人授課藝術。
一、以真實的情感觸動課堂教學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的情感對認識活動有動力、強化等功能。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端正和加強其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和穩定性,讓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師要善于以情促知,針對職業高中學生厭學現象,要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增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育教學藝術,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厭學轉化為好學。如在“鹽類的水解”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用PH試紙,動手測試碳酸鈉、氯化鈉、氯化銨溶液的PH值,再通過教師的啟發設問、學生的思考分析,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探索鹽類水解的實質。在學習“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時,可以擺出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通過與學生們共同分析探討每種電池的工作過程,使學生們嘗試到獲取知識的直觀與快樂。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逐步學會學習,也提高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以生動的語態組織課堂教學
語言之所以能夠打動人的內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種心聲,是一種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師只有把對學生、對職業的愛,用發自內心的真情,洋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注情于聲,以情動人,以聲引人。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例如在進行“化學鍵”的教學時,我用“兩個國家”比喻成鍵的“兩種原子”,用兩個國家是采取“和平解決”還是“武力解決”來處理利益的沖突,來說明“兩種原子”之間形成的是“共價鍵”還是“離子鍵”,這樣的授課過程,讓學生們在興奮中印象深刻。同時教師的授課過程可以經常用飽含期望的語言,如“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辦法?”“請你來試試,好嗎?”“這次你的回答比上次好多了,真棒!希望你繼續努力,爭取下次回答得更好!”之類的語言,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并及時給予肯定性的評價。
三、以教師的素養把握課堂教學
針對職業高中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和發問,會遠離主題、不著邊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駕馭課堂的能力。既不能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能糾正他們認識上的誤區,使他們學有所得。課堂上不妨用“你的思維很活躍,等一下想想還有更好的答案嗎?”“你問得很積極,因為時間的關系,課后我們再一起深入探討,好不?”“你思維真夠活躍的,課后我想再聽聽你的看法”等等。同時,教師又要能在課堂上做到隨機應變,靈活處理突發性問題的能力,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把握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化干戈為玉帛。例如在做演示實驗時,由于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異常,學生們議論紛紛時,教師可以馬上話題一轉,讓學生思考實驗為什么不成功,并適時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的設計、儀器試劑的選擇以及反應條件的控制等諸多反面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教師既掌握了授課過程中的主動性,也同樣達到了預期的授課效果。
四、以現代教育的手段強化課堂教學
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黑板粉筆,幻燈投影片,這些手段簡單便捷,隨時可以按照課堂情況書寫內容,易學易用,經濟高效。但其表現形式呆板,不能展現化學中的微觀問題,且容量較小。現代教育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充分解決好這些問題。例如“電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師用語言、掛圖均不易表達清楚,如果采用多媒體仿真技術模擬“電子云”,學生就可以直觀地感覺到電子出現的“幾率”大小,從而理解“電子云”的概念。還有,化工生產的實際流程,有毒的、危險性較大的化學實驗,均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以彌補其感性認識的缺乏,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現代的教育技術手段引入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處理一些棘手的教學問題,直觀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授課效率。
五、以生活的實際融入課堂教學
職業學校是為企業培養掌握一定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化學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為職校生學好專業理論、實踐技能和謀職就業準備了必需的知識。教師應使化學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身臨其境,強化感知、激發思維,讓學生感悟到化學無所不在,激發起他們內在的學習需要和動力,從而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因此,教師要善于鉆研,不斷創新,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學生關心的情境,把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化學應用引進課堂,甚至可以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身邊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不斷激發他們學習、求知的動機和應用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再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讓學生自覺學習運用規律。教師要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應結合生活實際對教材進行優化組合,靈活處理,真正讓所學的化學知識回歸生活、服務生活。
中職學校的化學課堂教學的行為藝術很多,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效果,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實現再創造的愉快的活動過程。
【參考文獻】
[1]李興武.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內容的加工和呈現策略.2008.(8):28~30
[2]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全球教育展望.2001.(8)
[3]左麗萍.化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7):23~24
(作者單位:清流縣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