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澄碧?李啟明?徐海軍
摘 要:學術生態系統構建在高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持續性發展水平。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不僅受到學術主體、課程、研究課題以及學科設置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圖書館建設的極大影響。因此,高校在構建學術生態系統的過程中要對圖書館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并對圖書館進行充分利用,才能更好的發揮出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對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影響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圖書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
1.前言
圖書館是高校進行文獻信息管理的中樞,是高校進行信息化發展建設最重要的基地,同時還為科研就教學提供重要的服務。學術生態指的是科學反映客觀生物技術、科學等系統性的知識在某種社會環境之中的生存、發展狀態。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是由學術環境、學術主體共同組成的。在進行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的時候,對圖書館給予充分應用,能夠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提高良好條件。因此,在信息化及網絡化背景下,高校構建學術生態系統時必須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影響力。
2.高校構建學術生態系統主要運行機制分析
在構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時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其中人力的投入最多,是外界環境與生態系統間連接的橋梁,在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物質流傳輸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高校根據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物質流的態勢及時進行教育觀念、辦學理念的創新十分必要,而這需要與時俱進的進行信息流的導入。因此,高校應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及時進行器材以及設備的引進,以將能量流有效的轉化成物質流,并依據相關管理及評價制度,對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物質流進行不斷傳遞。
教師群體是高校人力投入的關鍵,并在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物質流支持下進行各項學術工作。科研成果通常是以專著或者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質量、成果的理論及其實踐價值體現的。此外,高校要保證學術生態系統產出、投入的合理性及平衡性,就一定要建立起良性的學術生態系統循環機制,也就是說,高校投入需要轉化為經濟、社會以及知識等具有多重性質的產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運行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學術水平[1]。
3.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構建中的影響力探討
3.1 促進學術工作者信息能力的提高
當前,學術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信息教育成了圖書館研究領域中的熱門話題,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能力、技術以及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內容,信息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的個體發展只有通過相關機制的創新,有效消除外在的生態因素和學術主體素質發展間的不一致性,同時進行原有學術結構及功能結構的調整,才能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圖書館中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保證,其人力資源以及網絡資源還同時為信息教育的高效進行提供可靠的軟件及硬件支撐。此外,圖書館憑借對信息檢索、信息加工、信息整理技術水平較高以及工作經驗較為豐富專業人才的培養,幫助相關學術工作者及時、有效的獲取所需信息能力,實現了由文獻利用到信息教育的有效轉變,大大提高了學術工作者的信息能力[2]。
3.2 為重點學科的建設提供良好服務
在高校學科建設中,重點學科建設是關鍵。而重點學科建設離不開豐富的文獻資源。每所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都有其重點學科及其辦學特色,而圖書館中相關文獻的收藏數量、收藏質量對重點學科的建設成效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圖書館在進行文獻資源發展建設過程中要向重點學科傾斜,并全方位、多層次以及多極化的構建文獻資源保障機制,以在專業、學科特色、學術價值等方面形成顯著優勢。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圖書館要廣泛、全面地搜集前沿性文獻,以為讀者提供全面、系統的學術視野。當前,科研信息的需求更側重于個體化、以及深層次化,所以圖書館除了提供專業性的文獻資源以外,還要提供良好的知識服務,才能使傳統的文獻服務向個性化的知識服務轉變[3]。
3.3 積極進行和諧高校學術生態構建環境的營造
高校學術生態系統在進行環境適應過程中,學術和特定環境之間總會存在能量、物質以及信息的交換,那么就極有可能存在各種影響學術發展的不利因素。圖書館只有從文獻統計以及信息分析的角度進行科研及學科課題的文獻查新,才能凈化相關學術環境,提高學術質量。圖書館的工作質量對學術主體的認知行為產生著直接影響,因此,圖書館要對學術主體、學術環境的具體變化給予全面、科學的考慮,并以學術發展目標為依據,不斷進行學術文獻的更新及引進,才能進一步完善學術的變異機制以及遺傳機制,從而構建出科學、全面、有效的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提高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的總體質量。
3.4 斷挖掘學術及科研的巨大潛力
目前,許多高校的科研及學術研究機制已發展成為一個不斷創新的具有開放性質的系統,圖書館作為科研及學術工作的重要樞紐,參與服務科研及學術研究的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科研情報信息以及學科信息的系統性、綜合性在進一步增強,因而以用戶為主的個性化服務成了科研及學術情報信息服務最基本要求[4]。因此,圖書館在提供信息檢索服務、綜合情報分析的時候,要以文獻信息的傳遞、檢索為工作的重點。
圖書館提供情報信息服務應對以下問題給予重點關注:首先,情報信息服務空間的廣泛性。情報信息服務要能夠和學科新興領域相銜接,并從新的學術成果中獲取相關信息。其次,情報信息提煉的深入性。在提供情報信息的時候,要從傳統的文獻需求轉向對相關科研及學術過程的戰略、趨勢分析以及綜合報告。再次,情報服務時間的連續性。情報服務要能對學科的發展進行縱向跟蹤。由于網絡化的的學術研究及科研服務導致用戶對相關信息的需求層次、資源類型等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更好的滿足學術研究及科研服務的需要,圖書館應以學術工作者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將自身的優良服務和學術工作者的個性化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為科研及學術研究的進行提供實效性較高的服務[5]。
4.發揮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價值的有效策略
基于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而言,圖書館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為其提供學科化的服務,幫助高校建立健全科研情報專業服務平臺,同時在對學術主體整體信息能力的提升方面也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價值的發揮,采用有針對性的策略來促進其價值的發揮。
4.1 重構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
重構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對促進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中價值的發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構建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以為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重要作用的發揮提供前提保障。構建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的核心是建立一個科學的學術生態發展系統,為學術生態發展環境的建設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論依據。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圖書館就要將讀者作為建設及發展的中心,并積極推進高校和諧學術生態發展環境的重構、發展,同時積極進行教育模式的研究創新。對讀者的學術性文本閱讀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并對學術文本閱讀方法、基本特點以及學術寫作、閱讀方法等方面開展指導工作,以幫助讀者科學、合理的進行學術文獻信息的獲取,從而提升讀者學術研究的能力。
除此以外,在重構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的過程中,高校還可以憑借形式多樣的專家講座、知識競賽、讀書論壇以及學術報告等方式構建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以為學術主體提供良好的學術發展空間。還要將圖書館的服務有機融于社會化的學術研究服務之中,通過多元化、科學化的社會知識實際需要來構建學術生態發展機制及體系,以為不同領域及層次的讀者提供相應的學習空間,從而滿足人們的各種閱讀需要,最終達到重構和諧的學術生態發展環境的目的[6]。
4.2 建立健全科研情報專業服務平臺
學術活動本身屬于一種高級認知類活動,而提升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即為學術活動。就學術活動來說,通常表現于科研方面,所以要求圖書館建立起定題服務專業平臺,再有機整合所有情報工作人員,通過對工作流程相關技術進行合理整合,確保定題服務得以有效開展,從而實現人與任務、人與系統、人與行為之間的和諧統一。同時,圖書館還要優化知識共享的針對性管理模式,在定題知識系統中有效融合BLOG軟件、WIKI軟件以及RSS軟件,實現對所有知識資源的收集、分類與重組,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知識庫,以提升學術人員利用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的整體效率[7]。
4.3 對學術主體整體信息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學術主體所涉及到的素質有創新能力、文化素質、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智力等。較之文獻利用的傳統教育模式,信息能力的教育屬于綜合型、立體型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涉及到三個層次,分別是初級培養層、中級教育層以及高級培訓層。(1)初級培養層:該層主要承擔著提升初級用戶獲取信息等方面的職責,因此應當開展基礎知識的基本利用能力培養活動。(2)中級教育層:該層主要承擔著提升中級用戶利用信息資源整體效率等方面的職責,因此應當開展文獻檢索專業課,并傳授各種網絡資源、數據庫的具體使用方案[8]。(3)高級培訓層:該層主要承擔著提升高級用戶信息評價以及信息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職責,因此應當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用以講解專題文獻及資源的各種利用途徑。
4.4 提供學科化的服務
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圖書館能夠提供大量學科化的服務,具體體現如下:第一,圖書館能建立起重點學科的專業導航系統,用以提供大量學科信息的檢索服務與導引服務。學科專業導航系統將各個學科作為基本單位,通過收集、整理以及序化英特網上有關學術資源,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導航庫。而在具體實踐環節,需要認真聽取及采納學科專業人士提出的建議,結合重點研究項目的基本范圍及其特色,站在研究對象的角度對學科特質進行考證。第二,選用學科館員。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學科館員是承擔著聯系信息服務以及學科的重要媒介,在對學術主體進行及時聯絡的基礎上,獲取到科研工作中的各項信息需求情況,再予以提供全面性、系統化服務。就目前而言,學科之間融合、交叉以及滲透等現象愈發突出,用戶對于學科化、專業化的服務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需要對學科官員進行重新組編,通過創建服務團隊的形式,有效聚集不同背景以及不同專業的人才,從而實現資源互補。
5.結語
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構建要以學術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前提,以生態本位為發展指導,開展科研、智力以及教學等工作,才能發揮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而圖書館作為高校學術資源最重要的承載者,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圖書館的工作質量對學術工作者的認知行為、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圖書館要重點關注對教學以及科研文獻等相關資源的保障性作用,并加強對圖書館在高校學術生態系統構建中的影響力的認識,同時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實現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昱. 高校內部學術生態平衡與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探討[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3):324-325.
[2]劉玥伶,游強華,尹益民.論高校圖書館對高校學術生態的作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7):53-54.
[3]張雪,劉燕,安海娟,李賀體,孫暉.生態理論視角下的高校學術環境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76-77.
[4]佟林杰,孟衛東,郭沛.學術生態視角下研究生學術創新激勵機制異化及治理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1(3):62-64.
[5]李耘濤,劉妍.高校科研型團隊學術生態系統機制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