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宇
摘 要:中華文明的發展從古至今與翻譯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過五大翻譯高潮:唐朝的佛經翻譯;清朝的科學翻譯;1919年以前的西學翻譯;五四以后的社會科學和文學翻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教科書、工具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翻譯。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是中國翻譯高潮走向高峰的重點時期,而其中的科學翻譯活動,以其影響之大成果之多為中國翻譯史提供了許許多多的亮眼之處,對于現代科技翻譯來講仍具有借鑒價值和學習的意義。
關鍵詞:清末民初;科學翻譯;特點;影響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together, 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of Tang Dynasty, Scientific Translation in Qing Dynasty, Western Translation before 1919, Scientific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re crucial period toward a translation climax, in which many scientific activities with their influential results providing many enlightening spots for China and it still has it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value on moder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Scientific Translation; Characters; Influences
1 背景與特點
西學在我國的傳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時期;二是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時期。第一階段的西學輸入以洋務派為主,其范圍主要限于實用知識、應用科學等方面,提倡“中體西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后甲午之戰慘敗,洋務運動破產,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先進分子,從主張走變法維新的改良道路。
明末清初的傳教士雖然給中國的士大夫帶來了世界最新的科學知識,但是由于中國對傳教場所的限制嚴格,能夠了解西方地理學成就的中國知識分子并不多,至少一般人更是未受影響地停留在傳統觀念上。直到十九世紀,即清末民初的時期,西方的科學知識在中國廣為傳播,并對中國的知識分子產生普遍影響,對中國現代的科技翻譯帶來深遠的影響。
2 科學翻譯的先驅者
1、林則徐(1785-1850),1839年,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同英國侵略者展開了堅決的斗爭。為了摸清敵方的情況,林則徐設立譯書館,請人翻譯西書,以做到“知己知彼”。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對于翻譯事業極其重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收集外文報紙書刊進行翻譯,同時他的翻譯團隊是當時配備比較完備的,譯員既有一定的外文水平,又又很強的業務能力。
2、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的好友,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最為重要的是50卷本的《海國圖志》,他提倡“經世致用”說。1841年夏,林則徐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革職發配到伊犁充軍,和魏源相遇于途中,便將手中掌握的翻譯資料交付魏源。他把這些有用的資料編入了《海國圖志》,經過不斷修訂,隨時補入西方人出版的資料,比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外國的自然環境、風俗、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軍事方面的情況。
3、徐繼畬,道光進士。鴉片戰爭失敗之后,他總結教訓,深知必須打破封鎖的局面,讓國人多了解西方的世界。他廣泛收集資料,請人編譯外國書籍,并從西方人士的口中了解情況,于1884年撰成《瀛寰志略》。雅裨理在日記中寫道徐繼畬是他遇見的最喜歡提問的一位中國高級官吏。由此可見,徐繼畬對于翻譯西學的認真程度以及其對西學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位雖然不通外語,但是較早重視并組織翻譯外國資料,為當時同時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貢獻,對我國的近代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 翻譯出版機構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隨著洋務企業的興辦和外交活動的展開,迫切需要西方的科學技術資料和國際法律知識。1862年起開辦的三十多所新式學堂,又急切需要從國外引進教科書。于是,翻譯西書便成了洋務運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不少洋務企業新式學堂都設置了翻譯機構。例如,北京同文館、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北洋水師學堂等。其均引進了不少新型學科,尤其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開拓作用。清政府的洋務派十分重視對西方書籍的翻譯,并設立專門的機構從事翻譯,以及培養翻譯人才。
這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即各種翻譯機構林立,之前提及的警示同文館、廣學會等等不乏踴躍出杰出的翻譯人才,采用中西合譯的方式,譯者隊伍比前一時期更加壯大。
4 五四運動以后的翻譯活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之后,我國的翻譯活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不僅翻譯語言用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而且把西方科學技術和教科書介紹給國人,很多進步的知識分子和學成歸來的留學生,懷著科學“救國的心情”積極投入譯介外國的新科學、新思想的行列。這些既通外語,又具備扎實學科專業知識基礎的人才翻譯的科學書籍,其翻譯質量與從前翻譯的相關書籍比較有很大提高。
民國政府沿襲清廷舊規于1920年在北京教育部下設國立編譯館,同時還設立了政府的圖書編譯機構。之后南京國民政府還相繼在大學院、教育部下重建并擴充了國立編譯館,該館制定的任務包括書籍、編譯高等與中等教育教科書、科學術語名詞譯名的編訂及編纂各學科辭典等。但從整體上看,這個政府主持的翻譯機構的出版物在出版譯書總量的比重很小。
新中國建國初期,我國主要依賴蘇聯引進各種先進的科技資料。在計劃經濟制度下,大批原西語譯者迅速改行為俄語譯者,許多科研與高教人員積極投入了業余翻譯的行列。大批的俄文翻譯資料,在當時的科研、教育、外交、外貿及經濟建設的許多領域中,對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四運動以后,民智更開,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發憤圖強,進一步向西方學習,這些既通外語,又具備扎實學科專業知識基礎的人才早已學成外語并能夠獨立的進行翻譯活動,他們翻譯的科學書籍,其翻譯質量與從前翻譯的相關書籍比較有很大提高。
5 對現代翻譯的影響
5.1 新時代對待西學的態度
從林則徐、魏源等人最先開始注意到西學的優越之處,但是他們仍然不把西學看做與中學對等的學術文化,西學只能是“夷學”,其中雖然有可取之處,但其地位遠遠不及中國的學術思想。鴉片戰爭失敗加速與西方的接觸,“西學”逐漸取代“夷學”,有識之士們開始探討應該如何融合二者的優點來幫助中國富強。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人們開始正視西學的重要性。到目前為止,向西方學習的腳步仍舊沒有停止,從而發展成一種盲目的膜拜。人們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目前落后于西方,因此全盤接受是有依據的,但是正是因為人們的這種觀點,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才會如此之弱,幾乎所有的核心科技都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手中,然而到了現階段批判的繼承似乎更可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展我國的科技。
5.2 譯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科學救國”的歷史背景下,當時的許多留學生身負醒民與救國的雙重重任。然而,其地位以及價值卻一對遭到世人的懷疑,連嚴復這樣的翻譯大家也未能幸免。當年章太炎還曾在其文章中譏笑嚴復游學四方尊崇西學,嘲笑他學識淺薄,這對嚴復的影響很大,于是拜桐城派的大師學習,其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對于現代的學術風氣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
我們當今的翻譯界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嗎?有國內學者指出中國的翻譯體質尚不健全,中國文化對外的影響力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及經濟發展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現階段開啟了中華學術外譯的活動,但是合格嚴謹的譯者有多少人能夠承擔這樣重大的任務呢?就科技翻譯而言,治學的嚴謹尤為重要,出現低級的拼寫、標點、人名地名的錯誤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我國文化在外的國際影響力。
5.3 中西合譯的翻譯方法
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先進的科學翻譯先驅在翻譯上有一定的倒退,林則徐、魏源、徐繼畬都不懂外語,都采取了請人翻譯的模式。后來隨著洋務派以及西方傳教士設立了一些翻譯出版機構,使得清末民初的翻譯回歸到了明末清初科技翻譯高潮時期的狀態,同樣,中國的士大夫與西方傳教士采取中西合譯的模式進行科技翻譯。
雖然,在五四以后,中國出現了一批既通外語,又具備扎實學科專業知識基礎的人才能夠獨立的進行翻譯活動,但相比現代人讓他們同時具備對學科的科學專業知識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對于現在單槍匹馬地進行科技翻譯是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將材料分給具備集中能力的人承擔,共同譯事,各盡其能,各司其責,其效率和質量會提高很多。
總之,清末民初的科學翻譯促進了我國各學科門類的發展,更新了國人的概念,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不僅僅對當時,而且對現代的翻譯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0世紀中國翻譯史.方華文.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56
2、中國文化史詞典.中外文化.晚清對西方科技的翻譯.中國古籍出版社,1996.830.
3、中西翻譯簡史.謝天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17
4、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譯對現代科技翻譯的啟示.李楠芳.赤峰學院報.33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