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海,馬秀華,黃東明,趙留莊,劉 雙
(首都醫科大學大興醫院,北京 102600)
在“3+2”助理全科醫師培訓中開設臨床綜合課程的探討
張東海,馬秀華,黃東明,趙留莊,劉 雙
(首都醫科大學大興醫院,北京 102600)
“3+2”助理全科醫師培訓;臨床綜合課程;課程實施;集體備課
“3+2”助理全科醫師培訓是在3年大專臨床醫學學習后進行2年規范化的臨床實踐培訓。北京市“3+2”助理全科醫師培訓是在北京市遠郊區縣7家教學醫院(區域性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的,在臨床培訓期間學校整合設計,安排了8門課程穿插在臨床輪轉中,其中臨床綜合課程是包含了臨床常見疾病(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二級學科)和醫學人文相關知識(包括侵權責任法、執業醫師法的解讀及醫患溝通技巧)等內容而綜合設置的一門課程,融合了基礎醫學理論、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的訓練,也包括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學時間共45學時。目的是通過該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助理全科醫師在臨床工作之初即建立起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整體概念、基本框架以及臨床實踐的基本思路,為今后社區衛生醫療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我院負責臨床綜合課程具體的組織實施工作,現介紹如下。
(1)教學內容多、范圍廣、課時少。(2)“5+3”模式的學生接受過五年制醫學教育[1],而“3+2”助理全科醫師培訓的學員接受過較系統的三年制專科醫學教育,兩者在培養目標上存在差異[2-3]。(3)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人員均未接受過系統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多數是專科臨床工作人員。(4)教學單位分布在全市7家醫院,各個教學單位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經驗存在差異。
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及繼續教育學院整體設計課程,同時對參與授課的所有教師進行了培訓,部分教師還參加了中華醫學教育學會、北京醫學教育學會組織的多項師資培訓。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對比培訓資料以及教學大綱,領會國家相關政策及衛生部頒發的《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標準(試行)》,對全科醫學的內涵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包括對服務內容、知識體系、臨床思維等方面的認識有了提高[4]。
通過培訓與學習,使承擔教學任務的臨床教師對臨床綜合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實施、講義編寫、評價考核等方面有了初步認識。對于如何開展備課與統一教案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2.1 選定教學內容 初步選定五年制本科醫學生使用的教材為基礎教材,選定國內的相關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作為教學的基本參考資料,目的是提供最新的觀點、知識。以上述材料為基礎并參照文獻進一步修訂編寫講義,要求內容適合助理全科醫生教學工作。選用相關指南既為了規范教師診療行為,也為了給學生提供規范的臨床操作步驟[4]。提供相關疾病診斷/治療指南資料的題目、來源(期刊名稱、年代、卷、期、頁),以培訓學生如何利用以及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利用科學文獻。
2.2.2 確立講義編寫角度 講義的編寫要求圍繞教學大綱,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強調培養全科思維,授課教師在教案準備、教學過程以及臨床帶教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全科”“、基層”、“雙向轉診”展開教學活動,應從臨床實際工作的角度展開教學,教會學生如何去“看病”,并注意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不以灌輸知識為唯一要求。
2.2.3 所有課程集體備課 如何在統一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使相同的標準在不同的臨床教學機構中得到實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是聯合教研室關注的重點。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開展大范圍的集體備課,目的是使各個教學單位的教學水平基本處于同一基點,使臨床綜合課程的教學方式、指導思想得到落實。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我們要求所有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學單位均提供教學課件并相互評價以優中選優,最后獲取共用的教學課件。
在課程結束后進行了考試并對考試成績做初步分析。試卷采用百分制,內容涉及所有課程,分數為每課時2~2.5分,涉及內容均為要求掌握的內容。7家醫院共120名學生參加考試,考試時間、試卷相同。學生考試成績匯總見表1。

表1 學生考試成績匯總
由表1可見,各教學單位的平均分數以及最高分相近,A單位和C單位因學生人數過少(均為2人)難以評價,各單位的平均分數與總平均分接近。
各單位考試成績匯總:90分及以上2人,80~89分44人,70~79分61人,60~69分10人,60分以下3人,見圖1。由圖1可見,學生成績基本成正態分布,以75~79分分數段的人數最多,90分及以上與64分及以下的人數均較少。這說明試題難度對于所有考生來說差別不大,各單位的教學水平基本相當。
教學課件基本體現了全科助理醫師的教育思路,多個教學單位集體備課這種形式應該保留,以病例為引導的課程設計應繼續堅持。建議教材編寫內容應簡潔、實用、條理性強,突出基層需求。此外,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有更多互動。
94.2 %(113/120)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簡單,有7名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較難;所有學生均認為學習后的收獲非常大或較大,愿意接受該種教學方式。
抓住具體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的基本落腳點,強調課程設置的綜合性,教師必須重新整合知識內容。“3+2”助理全科醫師兩年規范化培訓是在三年制專科醫學教育后實施的培訓計劃,其培養模式不同于普通專科生、本科生教學或進修醫師培訓、成人教育。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除了嚴格執行教學大綱外,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培養目標實施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
教師是課程的具體實施者,但我國目前的全科醫學授課教師基本來自各個專科,既往的教學活動也是從專科角度展開的。因此,專科醫師在教授全科醫學時,需要轉變觀念,樹立全科醫學教育觀念。所以,首都醫科大學從課程實施開始就培訓參與授課的所有教師,通過培訓以及教師的自我學習,使教師對全科醫學的內涵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
為保證教學效果的統一性開展的集體備課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不同教學單位、不同教師之間必然存在差異,為縮小差異、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從備課階段就采用了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的方式。從學生考試成績以及學生、教師、教學單位的反饋意見可以看出,由首都醫科大學主導的、大興教學醫院與其他6家教學醫院共同實施的聯合教研室集體備課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受到了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認可與歡迎。因此,這種集體備課形式應該繼續堅持,并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改進,為新一年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圖1 考試成績分布
[1]冀濤.我國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2):185-187.
[2]向維聶,涂明華,何迪.全國97所醫學院校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338-341.
[3]馮保慶,高月春,楊林.《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實施方略的研究與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1):143-146.
[4]張東海.參考文獻 20 年前后資料比較[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3):184-186.
G423.06
A
1671-1246(2015)1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