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傳芬
?
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與對接策略
文|高傳芬
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人才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區域經濟的發展推進者人才培養事業的進步,人才培養工作又能夠為區域經濟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充分認識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對于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就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對接提出了一些思路與對策,以供參考。
近年來,我國人才培養事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培訓教育機構開始創新辦學思路,開放辦學模式,面向區域經濟,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人才培養機構自身培訓教育水平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教育部和國家各級政府,也紛紛號召人才培養領域針對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靈活調整和優化,使得培訓教育事業對市場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適應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對接,已經成為培訓教育領域的主流趨勢之一,本文將對兩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早在二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希望學者就對人才與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積極的研究,1676年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弟提出了“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首次提出了“勞動”與經濟的關系,而“勞動”的主體無疑是人,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西方學者開始了人的經濟價值的研究與計算。如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和G·S·貝克爾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以人為本”理論,從經濟學角度揭示了人才對現代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又如90年代出現的“內生性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發展經濟學”則成為研究區域經濟與人才資源關系的重要理論基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各地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且有著不斷加劇的趨勢。人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促進各區域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培養問題。而在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經濟高度發達、中部地區“塌陷”,西部經濟落后的國情下,高素質人才多傾向于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在此背景下,強化區域人才培養能力建設,提升各區域人才培育成效,成為確保其自身經濟得到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縱觀全國人才培養情況,可以看出全國總體人才培養水平偏低,人才總量不足且層次不均衡,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匱乏,除此之外,高層次人才老齡化且后繼乏人的情況較為顯著,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人才交流日趨頻繁,我國高素質人才外流的現象十分普遍,導致人才流動性過強,人才損失嚴重,長此以往將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兩者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具體體現為以下兩點:
區域經濟發展是人才培養發展的基礎。人才培養事業發展的動力源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無疑為人才培養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大批知識基礎過硬,專業技能熟練,且創新意識較強的高素質人才,這正是培訓教育機構辦學與經營的內在動因;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人才培養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師資配備、資源構建等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教育機構獲得的辦學經費多來自區域經濟。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該地的辦學水平。
人才培養事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人才培養事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人才培養機構的使命就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尤其是為區域經濟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持。可以說,熱心人才培養事業,為期投入資金或資源,對區域經濟主體—地方企業而言,是一項回報可觀的長期投資。人才培養事業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服務,人才培養機構不僅僅是教學、科研、培養人才的單位,還是社會經濟活動重要資源、要素的來源,是社會經濟中資源配置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隨著我國人才培養機構辦學或經營理念的日趨開放化,越來越多的人才培養機構管理者開始深入社會,其社會服務意識不斷增強,使得人才培養機構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途徑更為豐富,服務層次不斷提高。

要實現區域經濟與人才培養的有效對接,一定要將經濟社會人才培養站酷額與經濟社會發展組織構架結合在一起,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的環境,制定人才培養戰略。對此,應從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基礎建設、人才培養的執行以及人才培養的評價五個方面做起,具體可采取以下對策:
服務區域經濟,優化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定位,決定要培養何種人才,區域經濟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是大規模、多層次、多類型的,且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需求量最大。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與其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交通條件、產業特色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均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其人才需求情況也千差萬別。例如,以商貿為主的區域,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的需求較為旺盛,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區域,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較為旺盛。因此,人才培養的定位要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對人才的需求,以服務區域經濟為本,結合自身師資和教學資源優勢,進行科學的人才培養定。
對接區域經濟,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組織教學活動的總體設計和基本依據,也是在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基礎上對人才培養規律的具體體現與要求。要更好的與區域經濟對接,就要使人才培養方案更面向職業、面向崗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的需要。由于不同區域經濟基礎和經濟特點不同,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時應對區域經濟現狀、發展趨勢、發展前景及相關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辦學資源,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和優化,并對各專業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新,以確保去能夠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依托區域經濟,強化人才培養基礎建設。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的設施設備完善,課程的多元化、實用化設置,實踐教學等諸多方面。在人才培養中以區域經濟為依托,就是學校結合自身的專業設置與企業結合搭建平臺,以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策略,聘請企業精英做兼職教師,同時,也讓學校教書走進企業,參與到企業生產及項目的開發中,進行實踐鍛煉,既要按照生產性實訓要求建立規模適度、質量優良、設備先進的仿真或真實的校內實訓基地,又要滿足學校校外實訓的要求,保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融入區域經濟,推進人才培養的實施。人才培養運行要與區域經濟相融合,主要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人才培養運行工作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以學校為主陣地,同時還要延伸到企業中去,需要企業的多方面的支持與協作,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穩定性、未知性等特點,反映在人才培養方面,就是人才需求變化,包括數量變化、規格的變化、方向的變化等等,這就更需要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工作的參與,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順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人才培養運行要與區域經濟相融合,還包括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建立與運行;第二,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頂崗實習等,行業企業經與服務與教育活動工作開展的具體部門,要做到專人負責,嚴格培訓、制度完善,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比如,在“2+l”人才培養模式中,就密切聯系了行業企業,學生最后一年的學習就主要依靠企業來完成。
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完善人才評價機制。人才培養評價與區域經濟相結合主要是指對于教育質量的評價活動,要吸引政府、培訓教育機構、家長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參與,結合學校的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開放性的評價標準,并要與區域經濟的實際反饋相結合。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要結合崗位工作的實際,由人才培養機構與區域行業企業共同來參與開發,制定,一定要做到真實客觀的反映廣州實際;第二,針對那些技能型、實踐型的課程,要由企業的專家為主來評價,對教學質量做出公正、真實的反饋;第三,人才評價還要得到行業企業的反饋,包括,就業數量、就業質量、人才與區域經濟建設的匹配度等。
綜上所述,要實現區域經濟與人才培養的協調發展,就要首先認識到區域經濟與人才培養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采取開放化的教育理念,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標準、人才培養基礎、人才培養執行與人才培養評價五個方面進行優化調整,使人才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節奏,順應區域經濟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企業方面,則應深入學校,與校方積極合作,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建立校企合作平臺,一方面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為自身未來的人才聘用和經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四川成樂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