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喜軍
?
高職學校創新教育
文|單喜軍

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富裕的不竭動力,是我國各行各業應該參與的重大戰略。同樣,作為新興的高職教育,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更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社會提供急需的創新型灰領人才。然而,我國的高職教育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較晚,盡管已經和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想上下,但是在教育的結構、速度和創新方面依然存在缺陷,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本文圍繞高職院校創新教育這一中心問題,對當今高職教育的現狀、意義和實踐進行研究。
高職教育是近年來產生的、介于本科和中專間的、適應我國對灰領人才需要的一種新興教育。國內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有關內容接近于零。即便找到相關文獻,也僅僅是介紹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缺乏深層次的關于高職教育創新的討論。缺乏具體的對于創新教育的認識。依然對什么是創新教育、能否實現創新教育、怎樣去實現創新教育等相關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區。
觀念誤區。在傳統的觀念當中,人們依然習慣的把高職教育的對象看作是基礎差、底子薄、思維簡單的學生,這就形成了高職教育的學生無法實現創新教育的先決條件,進而導致在教育中僅教授學生如何動手,而不是如何進行思考、創新。根據最新的觀點,應該重視高職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不要僅僅滿足于會做事,還要會創新。即高職教育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創新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因此,要注重對高職生潛力的開發,注意高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理解誤區。把創新教育神化,認為只有頂尖的科技人員或者天才才有資格談創新,或者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這是不正確的。創新是一種具有多形式、多層次的創造形式,包括原始創新、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每個層次的創新都具有不同的難度,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并不是要求學生必須達到某種層次的創新水準,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通過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創新素養得到提高,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有思想,而不是呆板的、麻木的去做事。擁有創新素質,訓練創新技能,對高職生今后的發展大有益處。因此,高職學校的創新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高職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行動誤區。國家對于創新的要求已日益凸顯,高校也開始意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中央精神的學習精神最終演變成學校的口號,并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因此,當今創新教育的要點是改變學校只打雷不下雨的行為方式,不要使教育創新的實踐活動僅僅浮于表面,達不到教育創新的本質。同時,要深刻理解教育創新的深刻內涵,將教育創新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不應僅僅將原有的課程,稍微改動。這種改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在高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教學的形式要創新,所教授的知識應該也要創新,把創新的思維方式落實到教師的教育生活、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生活過程中。創新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創新不應該僅僅是某些成功人士的特殊權利,必須面向包括高職生在內的所有人群,幫助其實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整體素質。目前,高校畢業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尤其是高職生表現更為明顯。由于教育觀念的保守、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和單一的考核模式,致使人們對高職生存在偏見,而創新教育就是要改變我國傳統的評判標準,重新樹立高職生的地位。同時,在教育中注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養,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不僅懂操作,還懂知識,在實踐中能夠活用知識,用活知識,這樣才會提高高職生的整體素質,幫助高職生在職場中的競爭力和提高其在社會群體中的社會地位。
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為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戰略,改變經濟的增長模式。當下,制約我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主要來自與企業的生產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在將創新的技術轉化為企業生產力的決定軍是企業的灰領員工,而這一群體正是由高職生組成。如果高職生的創新能力薄弱,則會造成科研技術難以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科研創新都只能停留在理論上,難以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
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實施創新教育模式,必將改變老師原有的教學方式,使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盡一切可能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由原始的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同時,也會轉變老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地位,變原來的領導為創新教育中的引導者和同行者,使學生在創新教育中體會到親自學習的過程。在創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把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與自己的親自實踐相結合,真切的體會到知識是如何影響實踐,而實踐又是怎樣充實自己的知識。再者,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評判學生的標準不再僅僅是應試教育中的一考定能力,而是要求學生學會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還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之走向更加和諧更加民主的師生關系。這必將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重新樹立自己的重要作用。
觀念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先決條件,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與時俱進的思想,采用揚棄的思維方式,自覺把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去除掉。從原來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中解脫出來。同時,要轉變高職院校在社會中的角色,正確處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從一個被動的追隨者變為先驅者。保持自己特色,突出自己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體制創新。高校原有的體制是制約高職院校轉型的瓶頸。正確處理高職院校在行政和學術之間的關系,避免行政統治學術進而使學術千篇一律的現象發生。加強體制創新,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還要落實到行動中,讓學術自由的精神在高職院校蔓延,突出自己院校的特色,強化自己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會真正的使創新的種子生根發芽。
環境創新。高職院校的創新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還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與鼓勵。首先,政府應該給與高職院校充分的自主權,使其能夠大膽的推進教育創新;其次,應該給予高職院校充足的信任和資金支持,不應該使高職院校的老師在忙于學術研究的同時,還要思考著如何籌集自己的科研資金。最后,高校的管理者也應該為老師們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營造一個自由、平等的學術空間。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