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東霞
著名藝術大師羅丹說:“動是一切景物的生命。”任何一門藝術都昭示著生命的流動,描摹著動態的旋律。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可以說教學是一門高雅的人類藝術勞動,而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僅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形象,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讓他們滿懷激情、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課堂教學則是這門藝術的最集中、最直接、最本質的反映。那么,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這門藝術煥發光彩,呈現流動美呢?
首先,讓情感美在課堂教學中流動。
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內心感受。語文課的情感教育就是通過對反映生活各個方面文章的教學,使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具有良好心態,對身邊的一切充滿感情,富有同情心,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自然環境,做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善于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體驗到美好的情感。白居易曾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學生學習課文之前,用優美而精辟的語言導讀,能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趣味頓生。如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春》時,可以先請學生欣賞一段描繪春天來臨,大地復蘇的錄像,并配以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以滋潤學生的心田。解說詞如下:“同學們,只要提到春天,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桃紅柳綠、紅紫芳菲、鳥語花香、草長鶯飛、山青水秀、風和日麗。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去欣賞春的美景,感受春的氣息,聆聽春的聲響,用心領悟那美妙的境界吧。”
在教學教程中,教師應與學生一道接受藝術作品的思想和情感熏陶,同享美好情感,以達到情感共鳴,讓學生感覺到這堂課是一首詩、一篇散文。尤其是某些情感因素不明顯的課文,教師應該在調動自己的情感后,用自己火熱的情感去觸動學生平靜的心,從而對他們進行是與非、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的情感教育。
其次,讓生命美在課堂教學中流動。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軌跡。語文就在生活中與每個生命相隨左右,陪伴終生。因此,語言應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美麗與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品位,使生命變得更美好。這就需要教師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涵。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第一,認識生命、敬畏生命。老師利用多方面知識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基礎、物質基礎以及意義與價值,進而欣賞生命的豐富與可貴。例如講授《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紫藤蘿瀑布》時,讓學生暢談對生命的認識和感受,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珍惜生命與尊重生命,引導學生用愛心經營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第二,熱愛生命、欣賞自己。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欣賞自己,才能在面對任何打擊時總有自信,雖經歷失敗卻不至于絕望,跌倒后仍能爬起。在教師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教師不僅要學會適時適地贊許學生,還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自我欣賞”的教育,幫助學生明白自己的獨特性,鼓勵學生開發潛能,從而建立自尊與自信。
第三,欣賞他人,愛護自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能夠發現別人的美,是一種智慧;能夠承認并欣賞別人的美,是一種豁達。學會欣賞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開放的心靈,才能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如講授《山中訪友》時,可以引導學生帶著滿懷好奇的心情,展開豐富的想象,用心去感受作者描繪的色彩斑讕的大自然,從而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再次,讓結構美在課堂教學中流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可采用“茶館式”的語文教學方式,使課堂呈現動態的結構。讓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茶館”里聚會,形成師生情感交融的和諧氣氛,可以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當然,在充滿生機的“茶館”里,教師要確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保證教學藝術得以體現。要做到以下三點:
1.教師必須是“茶館”里一位積極的參與者。當學生分成四人或兩人一組進行討論、學習時,教師絕不能獨自到一旁“品茶”,而必須走近學生,積極地看,認真地聽,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或處理各種偶發情況。對于學生能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充分表現;對于理解有障礙的內容,相機點撥;對于學習無法理解的環節,深入剖析。
2.教師必須是“茶館”里一個德高望重的協調人。所謂“不干涉原則”,并不是禁止教師進行控制。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活躍,卻要有度,不能造成散漫、失控的局面。教師要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懂得與他人友好相處,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社戲》時,有一位同學提出“那夜的豆是偷來的,又是小孩胡亂煮的,可能或咸或淡,味道一定不好;那夜的戲也是想看的沒看著,在一片罵聲中啟航回家,所以也不好看”。話音未落,就有兩位同學站起來反駁他,爭執頗為激烈。這時教師要適時點撥、啟發、引導,指出:這是作者成年后的回憶,難忘的是鄉間少年朋友的誠摯情誼。
最后,讓創新美在課堂教學中流動。
語文課堂要創設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語文學習環境,啟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去發現、解決新問題,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的求變精神。語文教師可以把課文作為腳本,讓學生改編成課本劇表演,來完成教學內容,可以把學習議論文變成辯論會,把學習說明文變成觀摩、考察活動,把散文教學變成野外觀察、寫生活動,形成“開放的課堂”,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可以開展以下一些活動:
1.扮演角色。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行設計服裝、道具,并以課本為依據展開想象,擴寫對白。表演結束后,教師與學生一道評議演員的表演,分析人物形象。這樣,學生不僅動腦、動口、動手,而且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想象力,開發了創造力。
2.觀看實物。對于一些事物性說明文,盡管教師說得口干舌燥,但學生通常是如墜云霧般不知所云。這時可采用展示圖片的方法使學生一目了然。如講授《蘇州園林》一文時,學生對“亭、臺、軒、榭”的理解很抽象,那么老師可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有一個初步認識后,組織有關園林方面的攝影展或自制有關園林的幻燈片,這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情操,還提高了他們的欣賞能力。
3.親身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教學中尤其要讓學生動手實踐,以激發興趣,提高能力。例如魯迅先生的作品《風箏》內容比較深奧,學生較難理解,不妨先讓學生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風箏,并組織他們去野外放風箏。一方面使學生增強動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這樣便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感情。
總之,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語文教學應當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讓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流動吧!讓我們與語文共舞吧!
參考資料:
1.徐光敏《讓美在語文課堂上流動》,《文學教育》,2010年第5期。
2.余金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激發與培養》,《考試周刊》,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