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案例,探討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引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旨在豐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教學水平。
關鍵詞:學前教育 鋼琴集體課 奧爾夫 教學模式
鋼琴課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規定:鋼琴課是本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性質為“必修課”,共開設三個學期,總學時為104節課。
這些年,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年年擴招,許多高校出現了師資嚴重不足的窘況,因而應運而生的是電鋼琴集體課取代傳統的鋼琴個別課,以解燃眉之急。也因而催生了這門課程教學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和創新。從教學實踐來看,開展本課程教學所應具備的條件:一是面積約為80平方米左右的電鋼琴教室;二是教室內宜配備相應的輔助教學硬件設施,即學生和教師每人各一臺電鋼琴,教室配置多媒體投影設備一套、電腦一臺、強化地板、立式空調一臺、黑板和立式白板各一塊。結合以上硬件設施及本專業學生音樂知識水平的構成特點,我們嘗試著將奧爾夫教學法有機融入教學之中,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手段,且更重要的是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使之觸類旁通,并將其帶入到學生畢業后的幼兒教學實踐中去。
一、奧爾夫教學模式探索
本教學模式探索按教學目標分步進行,并配以相應的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一: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節拍感。
(一)教案設計一:聽音樂走動
活動一:教師任意選取一首節奏律動鮮明的音樂,播放音樂,讓學生起立跟隨所播放音樂的節拍在教室內隨意走動。教師提示學生如何傾聽音樂中的節拍,并予示范,注意穩定節拍和速度。
活動二:教師選取任意一首節奏律動鮮明的聲樂作品,提示學生:當聽到人聲演唱時則跟隨節拍隨意走動,當人聲演唱停止而聽到間奏音樂時則原地踏步。
教師注意穩定節拍和速度。
(二)教案設計二:節拍傳遞游戲
步驟一:學生圍成一個圈,每人拍一次手,朝任一方向依次傳遞(不規定速度);
步驟二:每人拍一次手,依次傳遞(要求傳遞速度盡可能快);
步驟三:每人拍一拍,具有穩定節拍,依次傳遞;
步驟四:傳遞四拍子:4/4 X X X X‖,每人拍一拍,依次傳遞(教師穩定節拍和速度);
步驟五:傳遞三拍子:3/4 X X X‖,方法同上。
(三)教案設計三:奧爾夫樂器練習
樂器是奧爾夫教學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將奧爾夫打擊樂器諸如鈴鼓、手鼓、雙響板、鈴圈等引入鋼琴集體課中。在傳統教學中,授課者為了統一齊奏的速度或拍律,通常使用教師用琴中的節拍器,設置速度自動播放,學生根據播放的速度彈奏樂曲。結果發現:齊奏的音量覆蓋節拍器的聲音,學生聽不見節拍器聲響,導致彈奏速度不穩定,從而失去播放節拍器統一速度的意義。由此,奧爾夫樂器的引入會是這種傳統教學手段良好的補充。授課者將鈴鼓、手鼓、雙響板、鈴圈等奧爾夫打擊樂器運用至電鋼琴集體課,譬如:擊打樂曲預備拍、擊打節拍貫穿全曲、適時擊打穩定拍律,或根據樂曲力度要求變化擊打樂器的力度等等。總之,奧爾夫樂器帶給學生的體驗是:可停、可續、可強、可弱、可變。奧爾夫樂器的運用“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有變化的演奏”,集中體現了奧爾夫教學法的“即興性”。
教學目標二:建立音高感。
教案設計:繩子游戲。
教學目的:幫助學生理解五線譜音符的走向及鍵盤的相應位置:音越高,譜面顯示音符上行;反之,音越低,音符則下行。
活動一:認知do-re-mi。
請兩位學生面對面站立,手拉細繩的兩端并舉起。“細繩”本身表示“re”,“細繩下方”表示“do”, “細繩上方”表示“mi”。教師示范:從面對學生座位細繩的右側開始,行進的同時用手指著細繩的任意一處,并哼唱相對應的唱名,隨之即興編唱的旋律由此而生。接下去再請學生演繹(提示:手指向細繩時,注意音高位置的明確、節奏及節拍的準確)。
活動二:認知do-re-mi-fa-sol。
方法同上,請兩位學生拉著細繩,不同的是,將這根細繩的任意一端拉至另一端而使之變為三根繩。其固定音高由下而上確定為:“最下面的繩子”表示“do”,“中間的繩子”表示“mi””,“最上面的繩子”表示“sol”,“繩子間的間隙”則表示其相鄰的音高“re-fa-la”(提示:教師先示范,再由學生演繹)。
教學目標三:樂曲合奏。
教學目的:教師結合合奏樂曲的節奏型特點分聲部設計體態律動動作,讓學生通過對體態合奏的感知,過渡到彈奏合奏樂曲,從而滲入和達成合作的情感目標。
教案設計:教師可任選一首鋼琴獨奏曲,并將其改變成鋼琴合奏曲(或鋼琴合奏曲成品作)。現選取林瑞云譯《輕松學鋼琴》中的《Mickey Walts》,將其改編成簡易的三聲部鋼琴合奏曲,圖1-1:
教學步驟:教師宜先分析樂曲各聲部節奏類型,再引導學生做各個聲部的體態律動;待學生初步體驗各聲部的體態律動后,再進行體態合奏,進而交換聲部進行體態合奏。這樣循環變換聲部的體態合奏,能加深學生對各聲部的認知。最后再分聲部進行鋼琴合奏。
二、教學效果評價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融入至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教學課程中,通過設計聽音樂走動、節拍傳遞游戲、運用奧爾夫樂器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節拍感;通過繩子游戲幫助學生理解五線譜音符的行進方向及音符與鍵盤相對應的位置;通過對合奏樂曲聲部的分析,精心設計符合各聲部節奏型特征的體態動作,讓學生通過對樂曲各聲部的體態律動循序漸進地過渡到彈奏鋼琴合奏曲。
教學實踐中,從對運用奧爾夫教學法的實驗班級與未運用此教學法班級的對比教學效果研究表明:實驗班學生節拍感和節拍穩定性要強于未使用該教學法的班級;對五線譜音高方向感的理性認識也強于其他班級學生;而對鋼琴合奏曲的理解、合作能力同樣也高于其他運用傳統方法教學的班級。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為今后鋼琴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任何事物都存有兩面性,即長處與弊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奧爾夫教學模式,目前僅適用于大一啟蒙鋼琴學習階段,若要延伸至習琴的中級或高級階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這點而言,音樂教師仍需作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結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明確政府職責。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 可見,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全國各地幼兒園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許多幼兒園在師資力量、辦園規模、教育科學性、規范性等眾多方面都達不到國家政策要求。隨之,各地高校積極響應國家倡導,紛紛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并開始組織招生和深入研討教學組織管理工作。
眾所周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以普通高考文化類分數線統一招錄的,因而他們在音樂上的素養便先天不足,即沒有多少音樂基礎,缺乏對音樂專業學習的自信,彈奏鋼琴時手指機能差,不具有起碼的樂感和節奏感等。這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擾。而有利的方面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好,學習新鮮感濃厚,學習熱情高,學習能力和鉆研精神較強,因此有較強的可塑性。
為此,主動適應國家發展學前教育的需要,以及更好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課學習的需求,是高校音樂課教師所面臨的當務之急,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鋼琴集體課奧爾夫教學模式的提出,即為試圖突破傳統教學方法,而將多元化教學集于一體的現代新型教學革命的一種嘗試和努力,期望對同仁們有所鼓勵和啟發,以創新鋼琴課的教法和學法,有效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XJG-14-15-7。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新華社,2010-07-29.
[2]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