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翁梅
摘要:國內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相關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理論上,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方面的研究極為貧乏。本文從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專業中的應用現狀及其必要性入手,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應用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希望對本專業領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 學前教育專業 視唱練耳 教學
達爾克羅茲于1900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他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是非常音樂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樂的本性。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針對這一點,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學”的教學法。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是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認知、表達音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得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但與此同時要分清:音樂不是舞蹈、動作的伴奏,而動作卻在表現、闡述、說明音樂。達爾克羅茲在談到體態律動與健美體操、舞蹈的區別時,強調指出:體態律動的訓練不是模仿動作,它不注重身體姿態或外表形式,而是要將表現音樂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們的身心。要發展對音響節奏和身體節奏的通感,要達到能用我們的官能直接反應情感。
達爾克羅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歐洲各國進行旅行教學,使他這套體系廣為流傳。我國對于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了解得歸功于1986年英國德萊威爾編著、高建進翻譯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入門》;1998年繆麗女士編著的《體態律動課例》;1999年楊麗梅、蔡覺民編寫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書籍中。國內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相關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理論上,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方面的研究極為貧乏。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專業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普遍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課程的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教師用鋼琴為學生伴奏,而學生進行歌唱。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而教師僅僅是把所學樂曲的樂譜、音準、節奏等以彈奏的方式呈現給了學生,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應用的必要性
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會在學前班、幼兒園工作,面對的是3-6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是孩子音樂多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早期的音樂學習方法對日后的音樂感受力的發展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的學前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如若他們能夠在學習視唱練耳的課堂中學習到這些教學思路與方法,并靈活地掌握與運用,這將使他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十分受用。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基本技能就認為足夠。
蘇珊·范·戴克曾經說過:“告訴我的,我忘記了;做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加,我便能完全理解。”“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生理運動和思維之間的緊密聯系,以達到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發展。”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的同時進行身體律動,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調動他們的身體反應,將身體的體驗轉化成對音樂的情感認知,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本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掌握這一方法后,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才能將此帶到課堂中并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學前教育的課堂中應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這一教學手段將變得十分重要。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應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所存在的問題
1.未做到大范圍普及。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進入我國20多年來,應用多集中于經濟發達的省份,并大多運用于專業音樂教育體系中,欠發達省份運用較少,尤其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運用更為罕見。由此可見,分布不均勻、未大范圍普及使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未予以重視是一大問題之一。
2.專業師資的缺乏。新的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實施,一般都要通過教師這個媒介進行傳播。但目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專業、合格的、真正理解掌握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理論的教師。
3.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中未能真正理解掌握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師的專業素養需待提升。許多研究表明,課程實施成功與否主要在于課堂教學層面,教師也就成為課程實施的核心。在一線教學中沒有把握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精神實質,為了“律動”而“律動”,而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認知未能提高,更談不上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師的個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識才能也存在差異,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教師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實施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過程中的差別。
4.學生音樂理論基礎不扎實,無法真正掌握“體態律動”的方法。“體態律動”是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各種要素的變化,用身體動作表現和體驗音樂。然而,一些教學中學生感受音樂很難用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學生仍是在為了感受音樂而感受音樂,很少主動的體驗音樂。
5.未考慮到學前專業與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要求與目標的不同。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是來自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師,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特殊性,區別于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首先,學生畢業后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不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所要面對的是3-6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接受、發展時期。而音樂專業畢業后的學生大部分的教學對象是中小學的學生,接受能力相對成熟許多,表現力更強。其次,專業設置的不同。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文化課程專業要求比較高,課程設置非常多,所以學前教育視唱練耳所開設的課程時間大大縮短至一到兩學期,并且學習程度較為簡單,除了必要的中外譜例(多至1到2個升降記號)外,還有兒歌視唱。并且此類學生在進校之前視唱練耳的學習不夠系統或沒學習過;而音樂院校的學生所學習的時間較長,通常在進校之前就開始學習,到入校后,至少學習三年以上的時間。并且課程設置較多,一般都會學習到二聲部旋律和和聲的寫作。由此看來,學前教育專業與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課程的要求、目標都不相同,所以在運用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時,不能一概而論。
(二)建議
1.總體規劃、全面部署。針對分布不均勻、未大面積使用的這個現狀,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以重視,一方面,在已開展成熟的地區認真總結經驗,大范圍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鼓勵優秀教師到尚未開展地區進行講座、高校之間進行幫扶、學習,以便使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遍布大江南北。
2.加強師資的培養,有關部門可進行相關的培訓,或教師到這一教學法發展成熟的高校進修,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3.教師需要學懂學透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基本理念,牢牢抓住教學法的本質與基本特征并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專業素養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提升的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業務水平,力求有扎實的學術根底,廣闊的學術視野,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4.學生的理論基礎不扎實,教師需做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視唱練耳的課程中,針對不同風格的作品,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風格、調式調性、和聲走向、曲式結構等特點,使學生在參與中真正的“動”起來,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節奏、音準的枯燥訓練。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音樂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
5.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此專業的特殊性,在教材選擇方面,需適合此專業的特殊性,加強教材的趣味性,使學生們在視唱練耳游戲中充分掌握“體態律動“的方法,以便在畢業后的工作中將此方法帶入幼兒園、學前班的音樂教學中,讓兒童們真正掌握藝術美的真諦。
總之,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課程的的應用十分必要,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并解決,在根本上促進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尹正文.視唱練耳教學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陳麗萍.學前教育專業中的視唱練耳教學之我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