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晨
摘 要:直譯與意譯之抉擇一直都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面對的關鍵問題。學者們始終對實際翻譯中究竟是以直譯還是意譯為主存在分歧。實際上,兩種翻譯方法相輔相成,只有對影響因素具體分析、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均衡選擇,得出最優翻譯策略。
關鍵詞:直譯 意譯 影響因素 均衡選擇
一、直譯與意譯
翻譯實踐證明,直譯與意譯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所謂“直譯”,就是在翻譯過程中,逐字逐句翻譯,盡可能地使譯文在表達方式、句法結構、語序等“形”的方面與原文保持一致,保證譯文的原汁原味?!耙庾g”,則是指在結合相關文化知識背景、全面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原文的深層含義,突破原有的表層結構,以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傳達其真正意旨,從而使譯文更為自然流暢,以有利于目的語接受者的理解。
對于“直譯”與“意譯”的抉擇,長期以來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之一,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兩大陣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著名翻譯學家李霽野主張“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奈達則曾在《翻譯理論與實踐》(1982)中指出“翻譯就是譯意”,強調通過改變形式,保證內容對等;當然也不乏選擇第三條道路的中間派。筆者認為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直譯與意譯的抉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謂孰輕孰重;直譯與意譯是相輔相成的,在翻譯實踐中應相互結合,在直譯基礎上進行意譯。
二、影響譯法選擇之因素
(一)語篇類型
語篇類型的差別是決定譯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體與翻譯》(1986)中,劉宓慶從語篇類型出發,提出了“掌握直譯意譯問題的六個層次”:要求嚴格的直譯、基本直譯、一般要求直譯、直譯與意譯兼顧、基本意譯、完全意譯。不同類型的語篇各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科技類、新聞類與政論類文章及學術類文章,語言樸實、淺顯易懂,形式比較單一固定,逐字逐句翻譯便能準確地表達原文信息,并不需要探究表層文字背后的深層語義,一般而言,直譯更適于這類文章的翻譯。而在一些文學類作品——如詩歌、小說、舞臺劇本、抒情散文中,其語言的語法系統常常偏離其他日常語言形式,在形式和意義上都創造出了一些有趣的新模式,會涉及很多修辭手法,原作者往往會將其真實思想內容隱藏在文字背后,此時僅用直譯是無法準確傳達信息的,只有結合意譯,深入挖掘原文的意象與情趣,才能完美地保持原文的神韻。
(二)語境理解
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特別強調語境的作用,認為語言發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需要結合語境加以理解和解釋。著名哲學家維特斯坦也提出要關注詞是如何使用的,強調語境決定詞義。無論在漢語還是英語中,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詞義隨語境而定,那么對于詞語內涵的解讀與選擇便是翻譯的關鍵任務之一。直譯一般采用最常見的釋義而忽視隱藏含義,在特定的語境下便會造成誤讀,要想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就需要結合語境全面理解原文,正如嚴復所說:“將原文精神融匯于心”,即意譯。比如,一位中國人在回應他人的贊美時說:“哪里,哪里!”,我們若直譯為“where,where?”,表面上詞義正確,但語義卻完全偏離了原文。只有結合語境及中國人的“尚謙”美德,才能準確意譯出“I'm flattered”之意。
(三)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與文化密不可分。作為兩種文化之間的“passport”,翻譯不僅需要向目的語讀者呈現易讀易懂的文字信息,還要保證準確傳達原文意旨,傳遞源語言文化。語言是文化的積淀,每種語言的詞匯等級體系、表達方式、話語模式等均不同,承載的文化意蘊也存在較大差異。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有相通之處,也有迥異之處,若對原文一味直譯,就是“死譯”,會曲解原文思想。比如我們常常會用“摸不著頭腦”“找不著北”這樣的俚語表達“困惑”之意,此時就不能直譯為“can't touch the brain”,而該意譯為“feel at a loss”或“be unable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all about”。類似地,英語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顯然不能直譯成“天正下著小貓小狗”,而應意譯為“下著傾盆大雨”。因而,在翻譯時,需要深入了解源語言文化內涵,遵循入鄉隨俗、設身處地原則,對文化印記明顯的內容進行意譯。
(四)翻譯目的
文本是作者表達其自身感想或傳達寫作目的的語言文字,在翻譯過程中,直譯和意譯都是在翻譯原文信息,只是從不同表達層面出發。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弗美爾提出以文本目的為翻譯第一準則,認為翻譯方法應基于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應以原文為中心,在確定譯法時需要更多考慮譯文文本的功能和譯文的接受者。若譯文是面向目標文化,翻譯的目的是讓譯文能在譯語文化中獨立準確地傳遞信息,使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感受相同,此時“意譯”更為合適。如莎士比亞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mer”不應譯為“夏天”,而應譯為“春天”,正是因為文學作品的譯作是為了向目的語讀者傳達其思想內涵:英國的夏天氣候宜人,而中國人更喜愛溫暖舒適的春天,基于此,應將“summer”意譯為“春天”,這樣才能獲得理想效果。但若譯文目的是再現原文的語法結構,就必須采用嚴格逐字對譯的直譯法。
三、直譯與意譯之和諧共生
直譯與意譯屬于翻譯方法論問題,而翻譯方法論的基本任務是既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實質,又具有與原文相適應的可讀性,呈現相當的流暢性與風格特點。直譯與意譯均是實現這兩項任務的重要途徑,因而兩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要根據翻譯目的、語篇類型等具體情況、準確選用合適的翻譯策略。
通過對上述影響譯法選擇的因素進行分析可知,基于不同的語篇類型、語境情況、文化要素、翻譯目的,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對直譯與意譯的重視與要求程度會不一樣。有的語篇更多要求嚴格直譯:如條約、法典,有的則更多強調意譯:如詩歌、歌詞,但總體而言,它們都不僅要求忠于原文內容,還要具有可讀性,從語篇的范圍來看完全直譯與完全意譯都不切合翻譯實際。正如Wilss所說:“相對不可譯的語篇可能包含可譯性最理想的段落,而可譯性最理想的語篇可能包含嚴重的,甚至難以克服的不可譯段落?!敝弊g性要求更高的語篇,也需要用意譯加以補充解釋,意譯性更強的內容,也需要建立在直譯的基礎上。
劉宓慶在《文體與翻譯》(1986)中說:翻譯者的主要手段是直譯和意譯,而在直譯和意譯中,直譯是基礎,意譯是對直譯必不可少的輔助和補充。范仲英在《實用翻譯教程》(1994)中更明確地指出:“在正常翻譯實踐中……只能根據需要,在大部分情況下使用直譯,在必要時兼用意譯。”奈達也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1986)中提出了“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要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要盡可能保證形式的對等,強調在直譯基礎上的意譯。
四、結語
直譯與意譯雖然在翻譯形式上有所差異,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實現信息和文化在不同語言之間的傳遞。有效的傳遞必須兼具真實性和可獲得性,這就要求一方面要通過直譯盡量保持原始信息內容、風格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通過意譯幫助目的語讀者完全、準確地感受到原文本的思想內涵所在。因而可以說,在實際翻譯中,雖然在具體情況下會有所側重,但并不存在絕對的直譯與意譯,兩者須交叉使用,在語言相容之處盡量用直譯,以保證譯文的原汁原味;在語言相異、直譯無法準確表意之時要用意譯,以便于讀者理解。一味直譯只會造成死譯,偏離忠實,令人費解;而任意意譯雖行文流暢,卻嚴重偏離原文。因而在翻譯中必須以直譯為基礎,以意譯為補充,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 &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Brill Academic Pub,1982.
[2]Jan De Waard & Eugene A.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M].Thomas Nelson Inc.,1986.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
[4]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彭曉穎.直譯與意譯漫談[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6,(02).
[6]吳雪芳.譯者的抉擇:直譯意譯與歸化異化[J].英語廣角,2013,(03).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