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棟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堂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需要
以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語言知識的傳授,不重視語言應用,更不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教師和學生大都以應付考試為目的。在近幾年的英語教學改革中,從教學大綱和課程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開發到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評估等環節,都體現了教學內容的更新,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有不少教師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學資源,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更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筆者對南京一所高校部分院系的一、二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5%的學生能用或基本能用英語成功地進行交流;20%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為了和講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35%的學生是為了各種考試,45%的學生是為了將來獲得好工作;將近50%的學生認為現在的課堂教學內容無助于提高英語交流興趣。
(二)課堂教學方式仍以教師為主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前,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無論是教學活動設計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是圍繞教師的“教”而進行的,也就是說,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組織教學,而不是或很少考慮怎樣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有意識地轉變教學思想和創新教學方法,在實踐中也試圖以學生為主,削弱教師的絕對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對“應用能力”“以學生為中心”“形成性評估”等思想認識不夠深人,在教學中并不能恰當地把握尺度,教師教得很努力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大,很多活動形式上看似以學生為主,實質上體現的還是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的思想,實際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學生覺得現有的教學方法較單一,模式固定;僅有29%的學生覺得方法靈活多樣或較為多樣。
(三)先進教學技術、設備利用不充分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教學基本取代了傳統的“粉筆+黑板、放錄音”等手段。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課堂勞動量。筆者的問卷調查發現,有將近70%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沉悶、單調。面對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豐富的教學材料,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感受,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成為值得教師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課堂教學缺乏互動
這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仍然不多,教師較少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活動的有效性也不高。調查結果顯示,1%的學生反映他們的英語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20%的學生反映課堂上經常有參與性活動并了解學生的反饋;14%的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積極參與狀態,41%的學生偶爾參與活動,45%的學生是被動聽講狀態。
(五)課外活動的開發不足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川,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補充。這一點對語言學習尤為重要,僅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好一門外語是不可能的,必須在課外下功夫練習。通過調查發現,經常參與課外活動學習和練習英語的學生不足5%,偶爾參加的約有45 %,幾乎不參加的占到了50%左右。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對于教學改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形成正確認識,然后再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身的教學能力等靈活選取、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主旨是要求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特點、知識經驗背景、學習需要等來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教師不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完全依靠大綱和教材等,從自身的單方面因素出發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事實上,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的地位或作用的表現形式從以往的絕對控制轉變為相對靈活的策略性指導,即教師的角色從“控制者”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減弱而是加強了。
在班級授課制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教師更要加強與學生的直接交流,了解學生的語言基礎和學習特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教學設計,靈活選取個別教學、分組教學、網絡教學等方式作為輔助。教師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開設多種實用性、趣味性較強的選修課或系列專題講座。為了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課堂教學應該開放。根據建構主義創設學習情境的理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拓展教學場所,比如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福利機構、社區乃至家庭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各種實訓室,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