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中國夢”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深情地描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求索、不懈奮斗的歷史。其深刻內涵對新形勢下的職業院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分析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和薄弱環節入手,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提出應強化理論武裝指導、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中國夢;學生管理;信念
“中國夢”的建設過程離不開廣大青少年的參與,青少年是“中國夢”的希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希望。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續奮斗。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十八大傳達給每一個青年最強烈的信號和深情召喚。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樣闡釋“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鏗鏘的語調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也在廣大青年大學生心中激起共鳴。
1大學生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學者對大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重點是服務、環境、自我管理與社會的參與。譬如美國高校強調專業背景、整體素質與業務水平,英國高校方面,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man)在其經典之作《大學的理想》一書介紹了輕松、和諧、自由的學習成長環境對大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的影響;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本:一是學者顧翔的《大學生管理》,該書較早地概述了大學生管理的基本理論、管理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等四;二是國家教委學生司編寫的《大學生管理基礎知識》,該書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總結了大學生管理經驗。為從事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同志提供基礎讀物網;三是學者李正軍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概況》,該書深入分析了國內不同時期學生工作所呈現的不同特點。對當前大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
2中國夢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既能增強廣大師生對中國夢的認知認同,集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正能量,又能強化廣大師生對自身所肩負責任和使命的深刻認識,激發其強烈的愛國心、強國愿、報國志。結合高校的工作實際,應抓住以下三個著力點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立足“兩課堂”,筑牢主陣地,著力凝聚高校師生踐行中國夢的強大動力。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同構成高校育人的有機整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校深入開“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就要發揮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推動中國夢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一方面,要在第一課堂注重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深入解讀中國夢的歷史底蘊、現實意義、時代內涵,以及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根本保障;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中國夢的相關內容,引導師生積極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并準確解答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另一方面,要在第二課堂注重教育方式的實踐性,以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以中國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夢想中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計劃、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雷鋒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幫助他們將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
3中國夢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實踐對策
3.1在黨的引領下尋求圓夢的精神動力
高校的青年學生要去實現“中國夢”,必須要有正確的奮斗方向,這個正確的奮斗方向則必須要有引領青年學生前進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則必然會引領高校青年學生朝著正確的奮斗方向前進。因此,高校青年學生必須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實現“中國夢”尋求精神支柱。實現“中國夢”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學生一腔熱血就可以實現的。青年學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才能尋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尋求到實現“中國夢”持續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學生實現“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通過樹立先進的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高校的青年學生,從而為他們圓夢提供精神動力,以便他們滿懷信心的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3.2在社會實踐中探尋圓夢的現實問題
高校青年學生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對社會生活的現實問題難免認識不足,容易形成“空談誤國”,會將為實現“中國夢”停留在口號上。因此,高校青年學生必須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去走入社會,根據各自的專業實際,去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去發現現實的問題,然后去根據自己所能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現實問題,讓“中國夢”的實現越來越近。例如:高校法學專業的青年學生利用周末去參加普法宣傳活動,就會了解到法律在我國的普及狀況,也會了解到老百姓對我國法律現狀的滿意與否,更能發現自己法律理論學習的不足。通過發現社會現實的問題,他們就會了解到老百姓的“法治夢”是什么樣子的,他們就會結合自己的自身學習去逐步的為實現這個構成“中國夢”的“法治夢”而奮斗。因為“中國夢”是由人民的夢構成的,“中國夢”源于中國的現實土壤,所以高校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容易發現社會現實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為之而奮斗盡全力,在校園中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彌補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脫節的問題。
4結束語
實現中國夢,青年正當時。一切有志于實現中國夢的高校青年學生,都應該揚帆起航、中流擊水,在黨的指引下把握方向、圍繞大局,服務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中書寫璀璨篇章,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留下青春的腳印。
參考文獻:
[1]王小兵.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年問題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4(1).
[2]胡鍵.實現“中國夢”青年重任在肩[N].南方日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