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
【摘 要】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程序都在教師的控制之中,有幾個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節需要幾分鐘,突破重點、解決難點要設置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需要幾個學生來回答,甚至問題的答案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這種教學看起來學生是“動”起來了,“參與”了,其實質是學生順著教師的設計、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師心中有數的“表演”。
【關鍵詞】非預設;生成;圓
但教學發展具有無限可能性,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生。有的教師擔心這種非預設生成會讓自己在課堂上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不同方法的內容預先進行“演練”,盡量迎合教材的結論;當出現疑問時,刻意打斷學生提問或“指鹿為馬”搪塞過去.殊不知,在避免自己尷尬的同時,教師失去了課堂中最具生命力的教學資源。當課堂不再是教師教案的單純演繹,學生不再是教師演繹的觀眾,課前的精心預設不能順利生成時,我們如何在意外之處造就精彩?
課后我就“走進圓的世界”在磨課和賽課中生成的突發事件寫了幾點反思,本可以成為亮點的一個個教學環節,卻因為自身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夠而錯過了。
片斷一:本可以“意外收獲”順勢導入新課
師:圓和以前學習過的圖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預設)生:圓是曲線圖形,而以前學過的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緊接著說出過渡句: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結果生成回答:以前學過的圖形是用直尺畫的,圓用直尺畫不出來。學生說出了我沒有預想到的回答,怎么辦?
課后反思:通過課前讓學生預習,又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這樣的預設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在腦海中有一個圓的概念意識。如果順勢接著追問該生你想用什么來畫圓?巧妙的加以引導,直接過渡到畫圓的環節,也就是帶領學生一起走進了圓的世界。
片斷二:本應該“借題發揮”解決問題
師:關于圓心、半徑、直徑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深入的去研究?這個圓片和畫的圓就是我們探究的素材,直尺、圓規是我們探究的工具,屏幕上有一些研究提示。(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
(1)圓的大小由誰決定?
(2)在同一個圓內,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半徑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在同一個圓內,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多少條對稱軸?
課后反思: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先預設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對“圓心、半徑、直徑”等知識。在最終的合作學習中獲取新知。解決第2個問題時,某生回答:因為圓有無數條對稱軸,所以它有無數條直徑。他把第四個要解決的問題一并回答了,當時課堂上我的處理是這樣的:這是咱們一會要探究的問題,我們等一等再來探討他說的是否正確,如此生硬的處理方式,我也覺得有點尷尬。課后點評老師點撥道:既然有學生提到了對稱軸,那你不如就和學生探討下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直接解決第4個問題。我聽后,大呼可惜,本該能成為亮點的地方卻被自己忽略了。
片斷三:“急中生智”活躍課堂氣氛
師: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墨子說:“圓,一中同長也。”(多媒體展示)
師提問:“一中”指什么?“同長”,什么同長?這一發現,和剛才大家的發現怎么樣?現在能解釋下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嗎?(投影出示給汽車裝上不同形狀的車輪行駛起來的樣子)
正在同學們急于尋求新知的時候,意外事件發生了,這個時候投影突然黑屏了,我煞時緊張起來,準備了這么久的課件,新知無法展示,這課怎樣才繼續呀。于是,靈機一動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看有哪些與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有聯系。同學們個個都思考起來。于是,有點同學說:我們教室里的吊扇符合這一特征;有的同學說:老師,我們玩的溜溜球也是這樣的……。那咱們再來讓我們探討一下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好不好?學生頓時興趣高漲起來。
課后反思:通過這次意外,不僅活躍了稍許沉悶的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們學的也樂不思蜀。同學們這節課的表現真是太精彩了。臨近下課我幽默的語言和同學們說:同學們,連投影儀都舍不得你們離開,正用它獨有的方式在挽留你們。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技巧并不在于預見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判斷,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常覺中做出相應變動。”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效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因勢利導。在數學課堂會有很多的非預設生成,珍貴鮮活的課程資源常常是轉瞬即逝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靈。如何善待“非預設生成”,使其成為課堂的一個個亮點,這不僅考驗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還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