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改革進行到現在,最突出的問題仍然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問題。王榮生教授指出,解決語文教學內容的問題,關鍵在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而合宜的文本解讀要符合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對特定體式的文本,閱讀取向要“常態”;另一方面是在特定的文本體式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本文主要針對第二方面展開討論研究。
一、散文的文本體式
“文本體式”的概念是由王榮生教授提出的?!绑w式”包括兩層內涵,一是文本的類別,如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四分法: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二是具體某個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樣式,如散文又可分為抒情散文、記敘散文、回憶性散文等。而筆者所講的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就是要兼顧兩面,既要找準文本類別的特征,又要針對具體文本研讀其“個”的特征。
散文作為介于文章與文學之間的“兩棲”文體,有其獨特的文本體式。郁達夫說過:“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鄙⑽氖亲髡咦约河H身經歷的記錄和反映,也是其真情實感的流露與表達,它具有事實性和情感性兩方面的特征。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常常提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一文本特征,其中的“神”便是作者的情感主線,所以散文雖然具有兩面性,但其寫作目的主要是抒發隱藏在“事實”后面的情感。
二、散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散文作為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文類之一,其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怎樣教”的問題上,所以便出現了“將所有散文教成同一類散文”的不良現象,而且散文教學更多的偏重于被寫的人和事,即事實性,卻忽略了作者的情感表達,即情感性。散文作為一種文類有其共性,即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都是從作者的敘述中感悟其真實的情感。但是,作為單個的某一篇特定的文本,老師就要更深入地研究其獨特的個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很多教師在教授這篇經典文本的時候,將“父愛”確定為文章的主題,并且圍繞“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展開語文課堂教學。通篇下來全是圍繞“父親”的解讀,尤其是第六段“父親”買橘子的細節描寫,更是被教師列為文本教學的重中之重。《背影》作為一篇經典散文,難道只是因為其所敘寫的“父親”、“父愛”而成為傳世之作的嗎?朱自清的寫作特色以及他在敘寫這篇文章時的所思所感是否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呢?散文敘寫的事情基本真實,無法虛構,這一點需要讀者認真的解讀被寫的人和事。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和表達,脫離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便無法真正透徹地解讀文本。顯然,老師更應該以后者為重點進行文本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夠帶領學生領略經典文本的魅力、品味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學習作者觀察人事的視角,感悟作者感情表達下的睿智和見識。
三、依據散文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的途徑
合理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點所在。然而,在“語文教學內容”嚴重缺失的今天,“教什么”遠比“怎樣教”要重要的多,所以一線教師便肩負起了探求合宜的教學內容的重任,這不是一時一日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們在一篇篇課文、一堂堂課程里去摸索、探討、研究。在這里,筆者淺談一下自己對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幾點認識。
首先,散文教學內容的合宜與否主要依賴于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而教師的文本解讀水平則要基于其學科教學知識和人文素養的修煉。就朱自清的《背影》而言,要想深入的解讀文章并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就必然要了解朱自清其本人,了解他的生平、《背影》的寫作背景等。比如,作者與父親背后的“矛盾”是解讀作者情感發展的重要推力。還要關注專家對《背影》的解讀,比如孫紹振在《名作細讀》里這樣解讀:“《背影》的語言,和朱自清前期的許多作品相比,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關鍵的地方,不像《春》、《綠》、《匆匆》和《荷塘月色》那樣采用華彩的語言、排比的句式,也不做大幅度的渲染,而是將直接抒情的語句壓縮到了文章結尾。在作者情感發生震撼的地方,反而采用比較樸素的語言,幾乎全是敘述……”如果教師能夠把握這樣的專家見解,就不難正確定位出《背影》語言的深厚質樸和情深意長。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能夠給教師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文本,從更好的角度選取合宜的教學內容。
其次,散文雖然更專注于情感的表達,但是沒有事實的依托,任何情感都是鏡中花水中月。所以,對于散文所描寫的對象也要適當的分析解讀。很多教師在講授《背影》一文時比較關注文章敘寫的“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淚”并沒有錯,完全可以把它作為學生讀懂課文的閱讀框架。而第六段關于“父親”買橘子的細節描寫,也可作為文章寫法目標的重要內容,但并非整篇散文的重點所在。
最后,散文教學內容要關注作者的情感體驗。俗話說“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里所謂的“神”就是作者潛藏在敘事背后的情感體驗。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對父親的情感變化,無疑就是文章的靈魂所在。父愛固然值得歌頌,但是年輕的“我”對父愛認識的獨特體驗無疑更引人深思。文中從對“父親”的“埋怨”——“不屑”——“感動”——“理解”,這一過程在作者簡潔質樸的筆下娓娓道來,感人至深。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是學生無法理解但也是最應該深刻體會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榮生.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1,(1).
[4]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5]王榮生.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J].語文學習,2009,(10).
(余雪景 ?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