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的先進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起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被動地聽,思維得不到真正的訓練。課堂成了考試的訓練場所。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導致學生在答卷子方面是“高手”,在語文素養方面卻較為缺乏。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覺得語文枯燥無味,認為學習只是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而已。
2013年12月13日我校舉辦的“探究·合作·生長”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給筆者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讓筆者在教學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決。徐州一中王海燕老師的《唐詩宋詞選讀·臨江仙》的教學設計獨特,讓筆者明白在以高考為指向的高中語文課堂,可以是讓學生既掌握相關知識學會答題技能,又可以讓學生真正品味語文的文學魅力。她的課堂沒有過多的與考試相關的題型指導,只是讓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想象著自己沐浴著陽光,品著咖啡,手中捧著一本唐詩宋詞。對于晏幾道的《臨江仙》,她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至于往哪個方向想,想什么內容,完全交給學生。盡管剛開始課堂氛圍有點沉悶,但一旦有個學生在“黑暗”中迸發出零星的火花,整個星空就被點燃了。學生們越來越有激情,對這首詩的把握也就不僅僅局限于翻譯詩句。另外,如何品讀詞的美呢?同樣的內容,若用詩的形式表現味道又如何呢?在詩與詞的比較之中,學生自然就能認識到兩者的區別,而且認識更加深刻,因為他們思維中有張揚一個轉化的過程——由形象到抽象。
由此,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應注重以下幾點:
其一,注重學生自身的想象與體悟。筆者一直很欣賞一位老師在解讀詩歌時提出的一個名詞——“泡詩”。詩歌語言高度凝練、富有蘊味,需要我們緊扣詩歌展開想象,把濃縮的精華全部釋放出來。而語文其他文體(散文,小說,戲劇)亦需調動學生的想象與體悟。如馬步升《打猴兒》一文,筆者在帶領學生解讀文章主旨時,首先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再深入文章,學生最后的理解便不再是“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與懷念”,而深切地體會到了“人的命運就像鞭子下的猴兒那樣不由自主”。當然,在讓學生自主想象、借助體悟來把握文章時,一定要注意不可脫離文本,這樣才能保證有效性。
其二,注重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訓練。高三學生因為生活閱歷的缺失,導致他們對一些抽象道理的認識較為艱難。比如林語堂《中國的人文主義》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然而知識同人類的結合并非易事,因為人類一旦動搖起來,就會被自己的邏輯所左右,成為知識的工具。另一方面,當今世界由于機器的迅猛發展,人類無暇享受自己創造的一切。”學生理解起來就很困難,這個時候筆者給學生一個提示:如人本來是可以隨性生活的,但是當人知道不同食物搭配會帶來營養不同程度流失時,就會有萬般顧慮,在做事時候就容易被相關的知識理論束縛;如冬天本來沒有空調,人照樣可以活得快樂,大雪天可以瘋狂地打雪仗、堆雪人,但現在有空調了,如果哪一天突然空調不能用了就會抱怨這樣一說,學生立馬明白林語堂的意思了。只有這樣的思維才符合人的正常思維過程,切不可理論對理論,否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無法深入。
其三,注重挖掘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語言是簡單的,但是思想情感卻不易把握。因此,語文教學還應當帶領學生發掘語言文字本身的內蘊。如《小說選讀·訴肺腑》中寶玉對黛玉講了一句話“你放心!”可以讓學生談談這三個字包含了寶玉對黛玉怎樣的深情。然后再讓學生談談這種語言表達的藝術,探討漢語的博大精深之處。最后可以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語言的深厚內蘊,給人帶來了不同層次的思考。此外,語文的戲劇教學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寫劇本、自己導演,那么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就會水到渠成。
那么,是不是這樣轉變之后,學生應試的能力就下降了呢?我看未必。因為現在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學生的感悟理解表達能力,而這樣的教學恰恰更能培養學生這樣的能力。
當然,教學模式改革的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亦可以作相應的調整。比如,知識的記憶由傳統的識記轉為欣賞、理解記憶;課型的設置也可作一個調整,加強閱讀、寫作課,并且要落實到位,開展學生讀書交流、讀書報告、作文評價等活動。這樣的話,學生對語文自然不會失去興趣,反而能夠更好地發現文字的魅力、文學的精彩!
(姜秋菊 ?江蘇省淮陰中學 ?223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