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憬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質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經常、最重要的學習手段、閱讀訓練的方式,也是學生初步了解、整體感知、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教學法理論中有著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文章的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之外;文章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剖析,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生命:文章的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還能使人感受;文章的講解使人覺得枯燥、乏味,朗讀使人愉悅、奮發。”可見,朗讀的重要性。只有反復地玩味朗讀才能深人領會文章的精髓,朗讀是“吃飯的口”,是“消化的道”,在教學中適時地朗讀顯得尤為重要。朗讀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一篇美文能激起讀者心靈深處的情感火花。因此,教師不應以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和思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燦爛的人類文明,悠悠數千載,雖大浪淘沙,但仍存有恒河沙數般的文學精品,古老中華的優秀文化一脈相承,至今仍熠熠生輝。而一篇篇美文則是一件件文質兼美的精品向人們昭示著人性之美、人文之美,只有通過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才能感悟出其內容之美,品出其語言之美,悟出其思想之美,才能與書中的人物同悲同樂,用心靈去感悟作者的情懷,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才能產生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進而積淀語文素養。
二、語文教學離不開想象
魯迅先生曾贊嘆: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象力是人的創造力中最寶貴的品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它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學習中更離不開想象。
(一)在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中,激發學生想象的例子比比皆是: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一句,蘊涵著多少思鄉、凄苦之情!請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恣情地描摹這種“斷腸”之感受。而仿照句子“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書是階梯,能幫助人們登上理想的高峰……”,可以鼓勵學生聯系例句,對比、品位、大膽想出許多關于書的比喻句,學生想象奇特而迥異,靈感隨之而飛揚。
(二)在課文的學習與閱讀中,激發學生想象的例子也有很多。《李憑箜篌引》中的箜篌聲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也能給人以多彩的情感體驗,同時對生命和力量的歌頌,又給人以莫大的震撼和鼓舞,讓人去感受它蘊涵的鏗鏘激越、氣勢的恢弘,使想象飛揚。《祝福》中對祥林嫂的外貌有這樣一段描寫“之前的花白的頭發,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對這一段內容,可要求學生根據文中的有關描寫,想象描述祥林嫂的外貌。通過這樣的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了解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凄然死去的悲慘命運。《邊城》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話給讀者留下懸念,也即所說的文本空白,留下閱讀想象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這一句話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這個人”還會回來嗎?什么時候回來?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在說話與寫作中,更離不開想象。例如:河灘上一個小小的鵝卵石說:你相信嗎?我原本是高山之巔的一塊巨石,后來……(要求展開想象,補充完整)這個片段訓練,離不開學生豐富的想象,也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想方設法,時時處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是語文教師的職責。
三、語文教學離不開質疑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開啟一切知識大門的鑰匙,是攀登知識寶塔的階梯,是遨游知識海洋的船只,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產生新思想的催化劑。沒有質疑,就不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質疑,學生就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就只能人云亦云;沒有質疑,學生的學習就只能消極被動的接受,就不會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章中有“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一句,其中“以戲弄臣”到底如何斷句,作何解釋,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通過質疑,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明確了藺相如不卑不亢的態度。《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作者把寫好文章而養氣與謁見韓太尉交錯在一起,說明養氣是終生之志,拜見太尉也是終生之志,表明求見太尉的熱忱和養氣的重要。文章議論風生,酣暢而有奇氣,構思巧妙。而有的學生則提出疑問:作者來京城參加考試,“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既然這樣,為什么還回家等待朝廷的選拔?為什么更加研究文章之道,同時也打算學習政事?難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種虛假之意有怎能算得上他對韓太尉的真誠敬仰?這樣的獨特想法,老師予以肯定,并由此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強求一致,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逆向思維,以激發起創造潛能,鍛煉其創新能力。
(張 ?憬 ?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語文組 ?212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