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底有幸參加了在江蘇靖江舉行的江蘇省首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在會上觀摩了三位語文教學專家曹勇軍、黃厚江、唐江澎的研討課,感慨頗深。如今,再次來回味當日的課堂,仍然感到深受教益。現僅從三節課中多媒體的使用情況來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已經成了多媒體的天下,離開了多媒體許多教師就像缺少了支柱一樣無法上課。那么三位大家在課堂教學中又是如何使用多媒體的呢?
曹勇軍執教《葡萄月令》:一出場,課前的幻燈片展示汪曾祺的圖像及三句話:“1.語言要軟熟,筋道,有勁兒。2.語言之妙,在字里行間。3.好的文章像樹一樣,要自然。”這也是本節課唯一使用的一張幻燈片。這三句話來自于汪曾祺的文章,既是對本人的文風概括,也是對現代優秀散文的特點的概括,而本堂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大家到文本深入去尋找能夠體現這三點的句子和段落。于是曹老師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指導同學們從文中查找相關語句,同時加以技巧點撥,比如適時地指出:口語的色彩、斷句的作用、似斷實連的效果。從朗讀中,曹老師引導大家體會作者寫作此文時的心境與感情,而這一切顯然都是和朗讀連在一起的,沒有前面的朗讀也就沒有了后面感情的自然接受。曹老師隨后在談話中提到教師要有“語文的眼光:即引文入理、揣摩”,其實這也是曹老師課堂的過人之處,不是將力量花在技巧上,花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花招上,而是實實在在地從文本入手,切切實實地加以分析、探索,從而領悟。試想這樣的一篇課文出現在時下的課堂里,恐怕早已經聲光電漫天飛舞,圖畫彩撲面而來了,至少那種配樂朗誦肯定必不可少。
黃厚江執教《黔之驢》:整堂課沒有一張幻燈片,沒有一點配音朗讀,沒有足以讓人開懷的動畫片,黃老師全靠自己的奇思妙想將會場的全體教師和同學帶入到一個神奇的境地,在大家思索探究的同時,還能夠開懷大笑,這真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黃老師先讓學生朗讀,然后讓學生分別從作者、老虎、驢子三個角度來復述故事,這樣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在教學的過程中,黃老師訓練學生概括出幾個成語(這一點筆者姑且存疑),也完全是學生從文本的理解中獲得。黃老師一直致力于追求本色語文,正如黃老師在其后的講話中提到的:凡是復雜的都不是好課,所謂的復雜恐怕就是天花亂墜的招數、層出不窮的幻燈片,精彩過后只是一片空虛。
唐江澎執教《走進語言現場·問答之間》:這節課因為是一節口語交際課,所以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模式了,在我們眼前不斷切換出一張張的幻燈片。唐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如有機會向下面的一個人發問,話筒在前,你的問題是什么?(專門找一個錄字員現場錄入)屏幕上出現了幾個人:(一)丁帆(二)西單女孩(三)吳良鏞(四)劉璐(五)靖江中學校長(即學生所在學校的校長,也體現了唐老師的教學智慧),學生發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總結了三種人:有準備、不熟悉、沒想過。接著播放了媒體記者對于溫家寶總理的提問的視頻,再次總結:提問要深入研究、具體提問、挑戰性問題。最后設計教學活動:針對兩種特定身份,做一分鐘自我介紹。可以說,這節課的幻燈片使用是紛繁復雜的,有圖片、有文字、有視頻,甚至采取了現場錄入文字的手段,但是卻絲毫不讓聽課教師與學生感到雜亂,這是因為唐老師根據了所授課的實際需要以及自己教學設計的真正需要,將幻燈片的播放作為一個有效的工具恰當的使用出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唐老師在隨后的介紹中提到語文老師要重視把活做細,提到現場教學時說到:生長的東西是隨機應變的。而這恰恰是這一節課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
縱觀三節課,教師的智慧與教學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然而筆者印象最深的卻是多媒體的使用。曹勇軍老師整堂課用了一張幻燈片,黃厚江老師整堂課一張也沒有用,而唐江澎一堂課卻用了大量的幻燈片。當用則用,不該用就一張也不用,真正做到多媒體輔助教學,而不是喧賓奪主,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不得不說,多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以往那種對話式教學在課堂上出現越來越少,常見的就是課堂上大批多媒體的出現,或者精美的畫面,或者豐富的視頻,或者密集的問題。多媒體剛出現的時候,伴隨著新鮮感,學生帶著興奮帶著期待,一堂課往往就在看圖或者觀賞中度過了。時隔多年,如果說多媒體對語文教學起作用的話,更多的應該是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接下來的多媒體發展似乎“誤入歧途”,教學內容的大量涌現于幻燈片上,學生聽課就在記筆記中度過了,更甚至連筆記也來不及記下,因為課件往往是一閃而過,課堂上始終缺少的就是對于課文或者課堂內容的真正有價值的思考。
多媒體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方便,以往將教參的內容搬上書本還要花費書寫的功夫,還要花費記憶的時間,現在一切都更為便捷,只要百度一下,所要的內容應有盡有,而只要復制粘貼一下,一節課的幻燈片就馬上成功了(或者直接下載),也省卻了備課的時間。只要將幻燈片一放,讓同學們將答案一抄,一節課立刻就輕松完成,多么省時省力的舉措啊,怪不得多媒體會大行其道啊。
備課成了搬運,甚至是輕松過度的搬運,只要鼠標一點,便萬事俱備了。然而,長此以往,課堂教學將不再真正成為教學,而成了一個問題。首先是授課內容的生硬,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教學的基礎,更需要借助自己的經驗與閱歷說出獨特的領悟與感受。只有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夠講出符合學生思維與實際學情的東西。而復制粘貼的只能是陳年舊貨,或者和自己完全無關的內容,顯然激不起教師上課與學生聽課的熱情。其次是授課方式的僵硬,因為教師大部分注意力會放在播放幻燈片上,所以教師的重點是電腦,而不是眼前的眾多學生,而且由于授課內容的陌生,教師不會照顧到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由于幻燈片是按照固定格式排列的,順序不容顛倒,但是實際上學生的回答卻不會按照幻燈片的順序,致使課堂教學不夠流暢,所以課堂會產生學生學習索然無味的感覺。或者雖然聽課貌似津津有味,但是課后卻是一片虛無,天花亂墜后一無所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教師在講課時,思路不應該是放在授課內容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他在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只有這樣,課堂才會真正有效。試想:一個只想著下一步將要播放哪一張幻燈片的教師在課堂上又怎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總的來看,多媒體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處,該用時毫無顧忌,不該用時一張也不使用,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對話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一個陣地。
(周忠起 ?江蘇鎮江崇實女中 ?21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