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的文言文以寫人敘事繪景為主,大多在文中塑造和展現了不朽的人物形象,雖歷經千年歲月的磨洗仍然熠熠生輝,讓后人景仰、感嘆、效仿,成為不變星空中永遠的光輝。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文言基礎知識,還要重點引導學生去鑒賞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性格等,體會古人的魅力。讓古人思想情感的精華部分影響學生,為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完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營養。
一、朗讀出人物形象的立體美
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但朗讀不僅要讀出文章的節奏、韻味、內容,還要讀出作者或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等,讓人物形象呈現出來,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血肉豐滿的。不論怎樣朗讀,教師都可以指導學生互換角色,融入角色,融入文中,通過語音的低緩高亢、婉轉停頓把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等表達出來,給學生如同親歷文中人物經歷、如同身在現場的感受。這樣才能使學生想象文中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文中的人物變得“活”起來,富有立體美。這樣的朗讀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多層次朗讀。開始的朗讀只是解決文言的基礎知識,了解文章內容,而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的朗讀,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讀人、讀意、讀理了,這才是朗讀的更高境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這種深層次的朗讀。
例如朗讀《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本文雖然文字不多,大多是對話,但人物形象卻很突出。朗讀時要一邊讀一邊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在朗讀第一段時要通過秦王的要求把秦王跋扈無禮的樣子展現出來。朗讀第二段要通過秦王和唐雎的對話把秦王的不高興和唐雎的不卑不亢的神態浮現出來。第三段是高潮部分,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把秦王大怒恐嚇時的神態、動作,唐雎針鋒相對挺劍而起樣子還原場景式的呈現,最后秦王道歉襯托唐雎形象的高大。在朗讀的聲調變化中、在還原的想象中,展現秦王的飛揚跋扈、態度變化以及唐雎不畏強權的立體形象,既生動、豐滿而又有血有肉,讓人贊嘆不已。
二、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
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幾千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其主要原因是這些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給人印象深刻,一旦了解就會烙進人們的腦海中,難以忘記。因此對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要突出對其性格特點的分析,挖掘其性格美,感嘆古人文筆之妙。對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可以把人物形象放到矛盾沖突中、放到文章的背景中、放到類似文章的比較中,想象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動作、心理等,還原人物形象的特點,讓立體的、富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呈現在眼前,才能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性格美。這種分析方法需要學生全面閱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外對人物形象的描寫。既有外表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也有通過外表所折射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中找出人物性格所特有的地方,才能獲得獨有的人物形象,否則就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像。
例如《楊修之死》一文中的楊修這一形象塑造。編者就是把楊修放在與曹操的矛盾沖突中來展現他恃才傲物的性格特點。首先楊修點破曹操“門”內添“活”是“闊”字,是嫌門小之意,令曹操忌之。接著楊修與眾分食曹操的一盒酥,令曹操惡之。再寫楊修感嘆曹操夢中殺人之意,令曹操愈惡之。及簪害曹丕、幫助曹植展現才干被曹操知道,曹操已有殺人之意,只是沒有機會。等到高潮楊修點破“雞肋”之意被殺,則是矛盾激化到極點的結果。在這一系列的沖突過程中楊修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把他的恃才放曠、不知死活、不顧曹操的內心感受和曹操的奸詐忌才的形象在對比中突現出來,鮮明而豐滿。
三、感受人物形象豐富的思想情感美
中華幾千年文明傳承重要的途徑就是靠古代的文化典籍。對初中生來說,了解古代的思想情感最好的材料就是教材所篩選的十幾篇文章。這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載體,它融入了古人對人、自然、社會的認識和感受,所謂言為心聲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復雜的思想情感,感受這種思想情感的唯美性,挖掘它的現實性,才能受到陶冶、接受洗禮,為培養和構建學生良好的情商添磚加瓦。如學習《公輸》能夠了解墨家的非攻思想,學習《孟子二章》能夠了解孟子的民貴君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學習《五柳先生傳》就可感受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放逐田園的思想。
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根據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文章直抒感情、闡述哲理、則情感思想在字面,直接分析字面即可。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字字帶情,句句融淚,看文章表面就能夠體會作者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感。如果文章的思想情感不直接顯現,則通過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事件等來分析。如韓愈的《馬說》,文中通過千里馬所遭受的待遇及食馬者執策而感嘆天下無千馬的神態,形象的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淹沒人才的嘆息。
四、感嘆人物形象命運的凄傷美
文言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崇高而偉大的,但大多數的命運是凄傷令人感嘆的。有的以悲劇結局,有的以凄涼傷感作結,有的雖文中景美如畫、人心愉悅,但仍流露對自己懷才不遇、有抱負卻只能郁郁而終的凄傷。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形象的命運,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探究的方法就是結合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經歷和文中所折射的思想情感來分析人物命運的軌跡、結局,以資豐富對人生的認識,警醒自己。例如《傷仲永》中的方仲永形象,原來聰明聞于八鄉,因其父為錢而令其后天不學,導致泯然眾人矣的悲慘結局。這個故事具有現實意義,警醒學生,說明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桃花源記》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其實反映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自己生活狀況的悲嘆。
總之,對于初中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師要指導學生去分析、鑒賞、理解、效仿、感嘆,借鑒他們的人生經驗,汲取他們的思想精華,剔除自己人生的錯誤。讓文言的藝術、思想、情感的光輝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讓學生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高。
(張全剛 ?江蘇省邳州市邳城中學 ?22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