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自主閱讀,是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積極性,自己發現問題,加深閱讀體驗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期望和內在動力是很關鍵的。語文學科的特點也是有效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閱讀的前提條件。改變師生觀念,給與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提示,相信自主閱讀活動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一、自主閱讀的意義和目的
目前的語文教學,尤其課堂閱讀教學中,主要還是采用教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和主觀性很難發揮?;旧鲜前凑战處焸湔n預設的環節一步步進行的,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體驗的時間很少,更別說創造性閱讀和獨立思考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環節了。自主閱讀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在閱讀中解決實際存在的困難,談談自己的閱讀體驗,寫寫他們個人的閱讀體會,還有對文章的看法。也許起初存在方法和習慣以及知識方面的欠缺,但慢慢會改變,會提高。
二、自主閱讀的方法指導和興趣激發
(一)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增進自主閱讀的變數
改變對教材的認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綜合來看,當前的語文教材觀大體有五種:體現說,依據說,文選說,例子說,載體說??梢哉f這些觀點都認為教材課本是課堂教學之本,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現行課本中很多內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更難打動人。同時,師生太多的依賴于傳統意義上的書本,成為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和學生學習的藍本。但是,認真反觀語文課本發現,它更多的應該是一個范本、一種課程資源,是一個案例,是師生進行教學對話的文本。應是一套教學生學會認知、學會謀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發展,教學生不斷獲取知識、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案例匯編。
教材是教學的案例,是學生精神營養的來源,是語言學習的范本,因而用好教材很重要,但絕不應該成為唯一的不變的金科玉律。因此,對教材和課本進行精心組織,活用教材,相機點撥,通過重組、增刪、活化、延伸等促使資源生成顯得尤為重要。增添的原則。是與所教課文有關的。擴展開去。與課文并無關系,但對提高學生思想認識、興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選擇引進。同時根據不同學生,開一些書目,讓他們進一步地開拓視野。三年的高中時間里,學生一般都熟讀背誦了課外幾十篇精彩文章,幾百首名詩篇,看了幾十本有益的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自主閱讀也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和方法并使之深化的產物,教師的指導不可或缺。
(二)激發閱讀興趣,創設需要意識
首要的是讓學生愿意閱讀文本,樂意與文本對話,有閱讀的“需要”。為此,教師應該巧設情境、巧妙引導,讓學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而是將語文閱讀和學習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交際、表達的“需要”,其熱情與沖動自然而然能被激發出來。如何才能喚起學生的“需要”呢?從揭示課題開始,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利用或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或張弛有度、不疾不徐,或娓娓道來、妙趣橫生,或絲絲入扣、巧設玄機的開場,一開頭便引學生注意、激學生思考、令學生沉醉,誘發對文本的“閱讀期待”。其次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學到的是“生活”的語文,是“活”的語文閱讀。最后,還要利用現代教學媒體,使閱讀內容寫真化。對于文本中無法調動學生記憶、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沒有相似積累的陌生內容,教師應盡可能地把它寫真出來。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切近學生實際
語言不只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語文閱讀是人的生命活動。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這個對話交流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閱讀不能只講語言文字,必須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學藝術等等。離開這些內容,閱讀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創設閱讀教學情景,為學生呈現他們想要預期的閱讀材料和讀本,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供喜聞樂見的閱讀對象?;蛘呃米匀伙L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語文課程資源,創設閱讀環境,創造性地開展各種閱讀活動,既使閱讀的外延得以拓寬,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加深學生的體悟,提高和增進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創設的情景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學生閱讀的環境,在師生之間架設閱讀溝通的紐帶,師生互動有更多生動活潑的話題和內容。教師再輔之以適當點撥,從興趣出發,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
(四)拓展閱讀空間,增加載體內涵
學習語文,尤其是閱讀是一種書面與文字打交道的有效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溝通、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閱讀能力是一種建立在閱讀技巧和方法遷移上的實踐活動,更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的認知深化和內化的經歷。學生接觸的現實社會和他們的課外閱讀更多的是像《讀者》、《青年文摘》和文學名著傳記類的閱讀材料,但現在教材更多的是文學性較強的題材,也有聞言詩詞等,但較少包括風土人情、地方風俗、社會民俗,人際關系、底層閱歷等內容。因此,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社會閱讀中更多的是一些充滿現實的閱讀,要讓他們自己發現閱讀傾向。再次,可以利用圖書館進行泛讀訓練,開闊學生閱讀視野。也可以結合閱讀開展練筆,讓學生寫隨感、寫讀書筆記、寫課題報告和研究論文,以學用促進閱讀。
(五)讓學生學會比較辨析、有選擇的進行閱讀
“比較”,就是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引進一些和文本內容相似,但言語形式不同的文本進行參照、比較,從而推動對話深入的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順著教師所提問題的指引,返回文本,去關注尚未引起注意、容易忽視或未能抵達的對話層面。“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有某些聯系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之間的同異、優劣、相互關系。
自主閱讀是最基本的閱讀方式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并指導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有效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激發他們的自主閱讀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人教版新教材“梳理與探究”模塊意義與對策研究》(課題審批編號:GS(2013)GHB0351)研究成果。)
(朱榮恩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學 ?74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