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科林伍德在《藝術(shù)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語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種展示,教學時,可借助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想象,把課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從而啟發(fā)學生想象力。
一、解讀字面,展開想象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雨巷》中,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要表達什么主題?這就要引導學生對這些意象逐個進行分析。雨巷,長長窄窄,駁落的檐頭,刻進了多少的歷史滄桑?演繹著一股蒼涼之氣。“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雨巷的盡頭是頹圮的“籬墻”,它是如此的破敗和荒涼。“丁香姑娘”一襲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長的青石板上。她丁香般的芬芳填滿了空氣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結(jié)著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細雨微寒,她像夢一樣的輕輕的走了,直至消失在雨巷。詩人一直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大革命的失敗給了他沉重的一擊,舊的奮斗失敗,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在這種迷惘和探尋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確,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會很明朗、陽光,而是籠上了憂郁、飄忽、迷離的特色。詩歌本身情感的不確定性使學生可以做出個性化的解讀,增添了詩歌的朦朧美。
《再別康橋》中第1節(jié)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huán)對應(yīng)。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
二、聯(lián)系生活,跨越時空
“一千個讀者眼睛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想象主要來源于現(xiàn)實,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獲得感悟。《采薇》前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詩歌開頭兩句寫道:“薇亦作止”,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薇亦柔止”,寫夏天薇菜葉片肥嫩;“薇亦剛止”,寫秋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學生聯(lián)系生活很快能想象到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流逝,戍卒思歸,一年將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別離時的春光,是回歸時的大雪,季節(jié)變換,時光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饑又渴的征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zhàn)爭,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足以給學生以無盡的想象。
三、引導質(zhì)疑
馬克思說:“想象是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偉大天賦。”沒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規(guī),語文教學中要精心設(shè)計啟發(fā)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圖中,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表現(xiàn)了怎樣的偉人形象?“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為什么?學生答:不能。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聯(lián)系背景,詩人遭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何等的坦蕩從容!聯(lián)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獨釣寒江雪”。這是他政治革新失敗以后,被貶到永州后寫的,表露了他決不妥協(xié)的決心。一個“獨釣寒江”,一個“獨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學少年”是否就是《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學生答:《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fā)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正是“同學少年”這樣的人物,他們意氣風發(fā),風華正茂、揮斥方遒,關(guān)心國家命運,富有斗爭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四、運用繪畫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把一些古代優(yōu)秀的詩歌作為繪畫的藍本,力圖表現(xiàn)出原詩的意境。讓學生盡可能地放飛思緒,各抒己見。筆者帶有一個藝術(shù)班,在教《雨霖鈴》時,曾嘗試過這種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完詩歌的大意之后,把文本內(nèi)容用畫面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經(jīng)過討論后各抒己見,認為柳永在寫戀人分別時寫了三個大的場景,當然標題豐富多彩,有“寒蟬凄切圖”,有“都門帳飲圖”,有“執(zhí)手相看圖”,還有“曉風殘月圖”等。很好地概括了詩歌的意境。比如說“都門帳飲”,有學生說,都門帳飲只是一種行為,這句詩主要寫“無緒”的心理活動。“無緒”就是沒有心思。一對戀人要離別了,面對佳肴肯定沒有心緒吃的,畫面不應(yīng)該畫他們在拿著酒杯喝酒。還有一個學生說:“無緒”是感情的焦點,畫面應(yīng)畫出相互對看的復雜心理。學生三:不一定要畫出相互對看,但一定要通過畫面表現(xiàn)出“難舍”與“傷心”的情感。比如女主人公正低著頭用手帕輕擦眼淚,男主人公則正無所適從地看著對方,筆者認為這樣畫比較符合詞意。筆者說很好,“無緒”是感情的焦點,畫面應(yīng)該畫出這一心理活動的焦點。學生接下去分別展示了他們的草圖,都畫得入情入理。
沒有想象的思維是枯萎的枝柯,沒有超越的天空不會廣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措并舉,不斷地豐富與激活學生的情感與想象力,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妙詞佳句,懂得文章的謀篇布局,而且可以間接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謝春梅 ?甘肅省酒泉市實驗中學 ?73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