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生議論文思維意識激發的可能性與現狀
高中生心理特點與議論文思維意識相契合。高中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求知欲旺盛,有較強的評論意識。“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確實到了一個認識自我、思考未來(內察與外省)的階段。會被外界的一事一物而吸引,對社會各方面的關心程度增強。在認識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往往也有積極的回應。
“不動腦子的假大空作文”是怎么形成的?高中生議論文思維意識往往呈現厭棄繼而應付的特點。高中生拒絕的往往是無法陳述主見(沒有能力清晰表達)、陳述主見無法得到認同(或理據不足或自身認識確實有局限)的痛苦,主觀錯誤地認為老師讓我寫的都是我不想寫的(我有能力寫好的、有心關注的與作業、考試無關)。是的,有不少學生的隨筆寫的很好,卻無法寫出老師要求的“好作文”,自卑的學生說“我不會寫”,自信的學生說“我不擅長寫”。應付的是讓他們生厭的“有形的”“目標明確的”系列的“議論文”寫作任務。當“學寫”完全成了形而上之物,追求如浮塵般的表象與末節,漸漸死寂的是如火山般涌動的青春的思考與表達的沖動。
二、議論文思維意識的激發與文體定格
議論文思維意識的覺醒實質上就是文體意識的覺醒。學生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寫作指導重在激發表達的潛意識。
什么是議論文思維意識?即我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并極力陳詞說服。什么是“議論文”的文體意識?文體意識是對文體本質的把握。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注重以理服人,嚴密清晰的分析推理,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可以簡化理解為表達一個觀點或一種態度并用論據來闡述理由。兩者訴求相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議論文沒有統一的范式,以固定的模式來為文體定格的方式是僵化的、不科學的文體定格方式。
三、高中生議論文思維力當著力提高
高中生心理特點與議論文思維力不相協調。1、思維的動蕩性,評論的不成熟性。高中生思維敏銳、獨立而有批判性,但還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事物的另一面,容易偏激、迷惘、忽左忽右,不知何去何從。2、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往往未嘗試換位、多角度思考。思考的動機層次提高,對權利的需求多于對自身的義務、責任和實際行動的需求。結果會出現自我內在與外在的心理沖突,有牢騷等消極情緒。
面對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信息時代,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還缺乏對客觀事物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較為完善的道德、價值觀念,缺乏較為準確的判斷、甄別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誘惑,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進而影響自身對生活、對學習、對老師、對社會的看法,所以,高中生當著力提高議論文的思維力,這是議論文能力提升的關鍵。
四、議論文思維張力的共性構建與文思開闊
議論文思維張力是源于思維意識生根后的枝繁狀貌,思維的繁枝伸展,茂葉叢生的百花園才能形成。議論文思維張力的共性構建有兩大層面。
(一)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的抽象邏輯層面進行分析、評論,即通常所說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層面。與通常主張不同的是,它的思維意識是有張力的。它可以是俱到式的邏輯,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樣”。比如“嘗試”這個話題,由“什么是嘗試”到“為什么要嘗試”再到“怎樣嘗試”。也可以是選擇性邏輯,如選擇其中一個邏輯層面或某兩個角度(可以由表及里縱向式,可以多側面橫向式)。比如“幸?!边@個話題,選擇“是什么”這個角度探討“什么是我們理解的幸?!薄R部梢允侨芜x擇其中二個邏輯層面組合,比如“中國夢”,可以從“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實現中國夢”到“我們如何可行地實現中國夢”。它甚至可以有“倒序”的可能,比如“低調”這一話題,主體部分充分論述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等,但在最后適當地交代一下文中所倡導的“低調”在新時代的內涵也是可以的。這樣的邏輯思維呈現多樣性、變化性,富有思維的張力。
(二)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從其所涉及的自然、人生、生活、社會等生活的感性層面切入進行分析、評論。當然,四個層面還可細化至更小的切入點,比如“社會”這一角度可細分為“政治、歷史、文化”等等;“文化”有包括“教育、科技、文藝、道德、宗教”等等。比如“低調”這一話題,從各個不同的領域去探討自會五彩繽紛、精彩紛呈。還有,感性生活層面的切入依然可以借助抽象邏輯層面來縱向建構,如“學習生活的低調是什么狀態”,“有什么意義”,“如何保持學習的低調”。也可以從生活的感性層面橫向式建構,比如由蘭、梅內斂之風骨,淡遠之風韻,到人生的格調淡遠、沉潛。也可以是批駁式的時評體,如當今社會精英式的家庭教育,辨證式批駁,欲抑先揚是批駁,深入生活,理性反思。
五、思維路徑的建構與作文模式的建構的區別
思維路徑的建構的開放是過程體系,作文模式的建構是閉合的終點歸結。學生的感受不同,前者是靈魂雀躍的靈動,后者是思維機械的填塞。前者“我思故文來”,后者“文在我故來”。前者寫作的主動性強,后者寫作的被動性強。
總之,議論文的思維建構是有章可循,具有共性,富有張力,可以縱橫交錯、靈活多變的,而非呆板的模式建構,千萬個蘿卜一個坑式的填充。當思維觸角的分支伸展、富有張力而又靈活流轉,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探求的欲望,文思開闊自然沒有太大的問題,為個性化的表達作了很好的鋪墊。議論文思維張力有效化解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沒感覺”的尷尬。
(顧亞麗 ?江蘇省如皋中學 ?226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