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紅
一、瀑布的啟示
有這樣一首詞:“暗痕春,不驚春娥怯還奔,暗眉鬧姿,似紗掛,暗使歌娥擺舞。”如果讓你當眾大聲誦讀,讀了之后你肯定會悔之無及——因為這首詞是利用陜西方言諧音而成的,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俺很蠢,不僅蠢而且還笨,俺沒腦子,是傻瓜,俺是個二百五。”
所謂諧音,就是指字或詞不同而聲音相同或相近。人們在說話或寫作時,就有意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使之增強語言的含蓄、風趣、幽默或諷刺的效果。
你看過瀑布么?水之成為瀑布,正因為有高度、有落差,所以才有氣勢、有力量,既可發出震撼大地的聲響,又可形成光華奪目的彩虹,并且有強大的沖擊力量。這在物理學上叫做“落差越大,勢能越大”!
依此類推,讀和寫的落差越大,聽和看的落差越大,所形成的勢能同樣會越大。“語不驚人誓不休”,想要在審題立意上成績驚人,不妨著眼于關鍵詞運用“諧音取義”!謂予不信,高考時因諧音取義而得高分甚至滿分的作文就有《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心綠·新綠》、《至誠,至成》、《桃花源祭——不聽智者之言的悲劇》和《三國演“異”》。而2014年7月的《人民日報》至少有四篇文章以“諧音取義”方法取勝,請看其標題——
對“李鬼大學”要主動出擊(2014年07月15日05版,“李鬼”諧音“李逵”)
調查顯示,受監聽和安插間諜等丑聞影響,美國在德國形象大打折扣/“諜諜”不休,德美關系雪上加霜(2014年07月17日21版,“諜諜不休”諧音“喋喋不休”)
安徽連續三年清理省級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明年壓縮至少1/3/讓“跑部錢進”止步(2014年07月21日02版,“跑部錢進”諧音“跑步前進”)
60所虛假大學被曝光/報考大學謹防李鬼(2014年07月24日12版,“李鬼”諧音“李逵”)
二、諧音的效能
諧音取義的修辭之妙,通常并不止于諧音,而是同時兼有其他修辭手法的功效,常見的有雙關、飛白、仿擬、對比、用典和鑲嵌。在此只強調一下飛白和用典:
(一)飛白
又名“非別”,是明知說錯或寫錯而不予改正,有意將錯就錯,如實加以記錄或援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由此,一方面兩個不相容的語言信息形成一種反差,另一方面兩個不相容的語言信息的代碼轉換,又會與受眾的認識結構產生偏離,由此引發懸念和探究熱情。如《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7日一篇文章題為《不跳“龍門”跳“農門”》,就是借某些地區方言n、l不分的現象,使“龍門”與“農門”音近相諧,對近年高校出現的農村籍學生不遷戶口現象進行追蹤調查,從而巧妙地反映出當今社會、當今時代中人們的一種有悖于傳統的嶄新觀念:甘愿進農門,而不去跳龍門。這種觀念的改變是十年前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它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正是通過方言諧音取義,才使這區區幾個字傳達出如此豐富深厚的信息內涵。
(二)用典
將一個為人熟知的典故濃縮于諧音標題當中,使標題所要表達的意義從典故寓意中表達出來,用以諷刺某一社會現象。如:
《“李逵”一歲多,“李鬼”十幾個——促肝細胞生長素深受假冒之苦》(《經濟日報》1993年4月25日):本題結合諷喻和對比手法,巧妙地將《水滸傳》中真假李逵的典故濃縮于標題的對比句中,用以嘲諷十余家企業生產銷售一種某廠家正處于試產階段的治療重癥肝炎新藥的假冒行為,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陰暗面,使人警覺。
《桃花源祭——不聽智者之言的悲劇》:這是江西考生2004年高考滿分作文,“祭”“記”的諧音顯得靈氣十足。作者巧妙地借用《桃花源記》原文中的某些素材,和現實生活相聯系,雖不無夸張之語,但總體上是符合邏輯的,切合環保主題,對自然名勝的過度開發這一現象提出了合理的批評。結尾出人意表,表現了考生的機智。
《三國演“異”》(《課堂內外(初中版)》2002年第04期):這篇作文擬定的題目標明了文屬“戲說”,作者對《三國演義》如此熟悉,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熟悉小說的人物關系,乃至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情,熟悉小說的語言風格和語言習慣,熟悉到可以用一部古典文學名著表達自己對“誠信”的看法,自有其現實借鑒意義。
至于鑲嵌,與用典、引用等辭格有重疊交叉,即把一些特定的詞或短語甚至名言巧妙地、天衣無縫地鑲進或嵌入文中。如唐伯虎的著名對聯“一擔重泥攔子路;兩岸纖夫笑顏回”,就刻意把《論語》人物嵌入其中。上聯的意思極為明白,即一擔河泥攔住了您的去路,又含孔子當年勸阻子路之意。下聯表面意思是纖夫們笑逐顏開地回家,而“纖夫”諧音“慶父(成語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又隱含當年魯國權奸譏笑孔門賢人之意。聯語雖寫眼前景物,卻暗含魯國歷史故事,是一副難對、巧對。
三、尋找可諧處
中國有成語叫“言近旨遠”,說的是語言表達雖很淺近,但主題思想卻很深遠。在審題立意中運用諧音取義方法,首要的問題是鎖定關鍵詞。何謂“關鍵”?一般說來,固然應該重視“旨”——主題思想,但有時候卻要重視“言”——語言表達。
許錫強老師曾經在《東陽日報》和《浙江教育報》上發表一篇雜文,評論的是“挾眾逼文評職稱”現象,副標題叫《論“挾眾逼文評職稱”現象》:
“樹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為了評上職稱,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相應的職稱論文,就成了不少專業技術人員的追求。這其中,最讓人厭惡但起而效尤者卻甚多的是“挾眾逼文”現象。
“挾眾逼文”的前提是身邊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堪稱“論文寫作能手”的人存在,他們當眾之下又難以掃“挾眾逼文”者的面子。通常的情況是:有這種能手在場之時,有人就會當著眾人之面而大叫大嚷(或者并非大叫大嚷,但至少在場的人卻都能聽到):“誰幫助我搞定一篇高級職稱論文,我將……”
這就是“旨”——主題思想,但他卻加了一個正標題叫《“高調”勢必成“搞掉”》,這就是重視“言”——語言表達,即把文章比較精彩的語言表達拿來作標題吸引人,正副標題虛實相生,值得注意。請看相應的點題文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