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劉秀艷



摘 要:以北京地區和內蒙地區幾所大學的366名少數民族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以自編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調查問卷為評量工具,探討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對京、蒙兩地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特點進行比較,探討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決定因素,并據此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影響因素
問題的提出
民族高等教育在國家的民族團結、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近年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錄取率在不斷增加。盡管其占所在學校的學生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可以算是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
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的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現狀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不僅能夠為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民族高等教育水平提供可行性參考,而且還能為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從而對落實我國的民族政策、提高民族素質和加強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幫助。
調查的步驟和方法
1.編制問卷
通過文獻研究和行為訪談法對開放性問卷得出的條目內容加以檢驗與分類,并參考盧謝峰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自編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調查問卷”(共40題)。本問卷采用了5點量表形式,讓被試從“極其不符合”到“極其符合”,即“1”到“5”對項目進行評價。問卷項目表述的是不適應的表現,因此分值越小說明適應性越好;分值越大說明越難適應。
2.問卷調查
本研究選取北京地區和內蒙地區的文、理、醫學、體育四類學科專業的本科一年級至四年級大學生作為被試。被試來自北京工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5所大學,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66份,其中內蒙地區的問卷242份,北京地區的問卷124份。
3.統計分析
數據分析工具采用的是專業統計分析軟件SPSS Statistics 19.0版,使用因素分析程序對探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通過獨立樣本檢驗和ANONA單因素方差分析把被試樣本的檢測變量分為七個因素,分組變量分別為所在地區、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院校分類、是否獨生子女和民族以及適應性水平,來進行被試樣本的差異檢驗。
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因素結構探索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統計軟件的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有七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校園適應性,即民族融合度、人際交流技能、自我開放性、學業自主性、學業氛圍、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經濟狀況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見表1和表2。
表1:因素分析適宜性球形檢驗
通過采用主成分分析,經正交旋轉
表2:因子總解釋率
方法得到了七個因子的因子載荷矩陣,由此得出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因素有七個,對每個因素中所包含的各個題目進行歸納整理并加以命名: 一是民族融合度。它所反映的是學生所感受到的校園文化氛圍,表現在校園中的各民族學生是否能在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接納,這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首要因素。二是人際交流技能。由于語言和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存在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困難,因此,是否能夠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及時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困擾,盡快適應高校的學習和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自我開放性。在校園適應過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還需要具備積極主動的交往心態,要善于自信樂觀地主動表達,且能積極關注和參與校園生活。四是學業自主性。這個因素是包括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大學生都需要具備的心理品質。五是學習氛圍。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方法,勝任高等教育學業任務的重要保障。六是民族自尊感。這是學生自我價值感的重要體現,只有學生感受到自我價值感,才會更愿意積極投入到校園生活、學習的各項活動中。七是家庭經濟狀況。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較高的學習、生活費用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擾和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校園適應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特點分析
通過本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調查分析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總均值為2.875,說明其適應性在中偏低水平。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總體水平不容樂觀, 對其進行進一步方差分析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北京地區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適應情況好于內蒙地區學生。北京是文化多元性和開放性的大都市,多元文化氛圍濃郁,各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起來較快。因此,在此學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民族融合度、人際交流技能、自我開放性、學業自主性和民族自尊感等因素的方差分析顯示存在顯著差異,北京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明顯優于內蒙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
二是民族類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較普通院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情況好。在民族院校中各少數民族大學生比例更大,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其相互交流更加開放自如,因此他們會表現得更加適應。此外,因為民族院校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各項政策也相對健全,所以,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起來要好于在普通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
三是女生適應性略好于男生。經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男女生在7個因素中只有在 “自我開放性”這一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推斷:女生之所以比男生的校園適應性要好一些,源于女生較之男生在校園生活的自我融入感上略好。
四是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較之其他生源地學生的校園適應性最弱。通過對不同生源地學生校園適應性均值的比較可以發現: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較之其他生源地學生的校園適應性最弱。經對其在每個因素的差異性顯著性的比較發現: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之所以比其他生源地學生適應性差主要是其自我開放性不夠,比較自我封閉,加之人際交流技能低,家庭經濟負擔重,影響到他們的適應程度。
五是六大因素決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校園適應性程度。本研究將總體適應性的均值小于等于2.5的122個樣本作為適應良好的樣本組;將均值大于等于3的102個樣本作為適應不良的樣本組。將上述兩組分別賦值,適應良好組為1,適應不良組為2,進行樣本的T檢驗,考察其在7個影響因素上的差異。由表3可知:除因素七—家庭經濟狀況的均值相近外,適應良好組在其他6個因素上的均值都明顯低于適應不良組,說明適應性良好學生在6個影響因素上均好于適應不良學生。
由此可見,盡管家庭經濟狀況也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的一個因素,但是其在兩組樣本中差異性并不顯著。因此,家庭經濟狀況所帶來的壓力不是造成其校園適應性不良的關鍵因素,而其他六個方面的因素恰恰是其適應性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說明適應良好組和適應不良組的差距主要是由這六個因素影響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取決于其民族融合度、人際交流技能、自我開放性、學業自主性、學業氛圍、民族自尊感,特別是民族融合度和人際交流技能這兩個方面表現。通過改善這六個方面的現狀對有效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最為重要。
表3:適應良好組與適應不良組七因素差異比較
綜上所述,民族融合度、人際交流技能、自我開放性、學業自主性、學業氛圍、民族自尊感和家庭經濟狀況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經進一步分析發現北京地區學生的適應情況比內蒙地區好;民族類高校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適應好;女生比男生適應好;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較之其他生源地學生的校園適應性最弱。盡管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適應性不佳,但是在被調查的群體中仍然有適應性良好的群體,分析其特點可以發現:家庭經濟壓力并不是影響其校園適應性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適應性,應從其民族融合度、人際交流技能、自我開放性、學業自主性、學業氛圍、民族自尊感這六個方面加以改善。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應對策略
雖然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出現一些適應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必要采取積極措施盡快加以改善,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成才,提高我國民族高等教育質量。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應對:
一是強化“四個認同”教育,尊重民族文化差異,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四個認同”是指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當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后,就會面臨與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問題,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講解國家和民族的關系,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此基礎上,還要尊重民族文化差異,學校要用適合少數民族的價值觀和標準去衡量和要求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還要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借以展示各民族文化魅力,加強其相互了解、欣賞與交流,讓全體大學生在了解不同民族和民族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形成尊重民族文化差異,多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的氛圍,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融合度和民族自尊感。
二是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加強對其學業的幫助與輔導。由于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較弱,造成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加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英語水平大多不太好,也很少接觸計算機,因此對其完成大學學業構成了一定的困難,導致其學業自主性不高。如果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業氛圍,必然對其校園適應性產生不良影響。為此,高校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部門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專業指導和學業輔導。通過指定導師、組織學習互助小組等多種形式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掌握大學的學習規則,增強學習能力,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三是注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發展,促進其個性的健全與完善。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多來自邊遠的、欠發達的地區,民族文化差異、語言表達方式、家庭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會造成其人際溝通不良、自卑或自我封閉,從而影響其校園適應性。因此,學校應特別關注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要為其提供及時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幫助,組織他們通過團體輔導、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多種方式提升其自我開放性,提高其人際溝通技能,從而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有效地與他人交流,盡快地改善自身的適應狀況,愉快地度過大學的學生生活,順利地完成大學的學習任務,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