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薇++常潔
摘 要:隨著交通運輸業和汽車制造業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汽車駕駛培訓需求越來越大,參加駕校培訓的人不斷增加。同時新交通法規的實施使得駕照考試更加嚴格,人們對駕校的培訓質量和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升。
關鍵詞:新型駕校;運營模式;策略
一、傳統駕校與新型駕校的優劣勢比較
主要表現在:(1)高強度的行業競爭。五年之前的駕校行業連續多年排在我國十大暴利行業前列,僅次于生物制藥、通信技術和房地產行業。然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量其他行業的資本流向駕校市場,導致駕校行業的競爭強度越來越大,駕校在廣告促銷、員工工資、內部管理等方面的開支持續上升,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日益縮小。(2)低檔次的硬件設施。據市場調查,大量的傳統駕校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在教學車輛的選擇上偏向于低檔車輛,部分車輛使用年數較久,檢修不嚴格,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其次,駕校的教練員整體素質不高,許多駕校聘用的教練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相關政策不夠熟悉,管理不夠完善,流動性較大,對學員不夠負責。這種急功近利的經營理念直接影響了駕校的教學質量,進而影響了駕校的長遠發展。(3)低水平的內部管理。駕校的主體是學員,所以駕校的內部管理要以學員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但是目前的駕校市場卻無視學員的利益,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內部管理水平極低。低水平的內部管理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理論教學環節中教學內容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有效性,與實踐嚴重脫節:在教學方法和課時安排上表現不太合理,不利于初學者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提高:更有甚者完全忽視課堂理論教學,只依靠學員的自學,效果較差。第二,部分駕校和學員存在“錢證交易”的潛規則,學員技術不過關,久而久之駕校的信譽度逐漸下降,新學員越來越少,駕校的經營也隨之越來越困難[1]。
速達新型駕校以高定價提供高品質的配套服務,每個學員單人單車,一對一教練,網上預訂練車時間,更具人性化。同時與不同品牌的汽車4S店合作,汽車4S店為駕校的成立投入部分建立場地的資金和各自品牌的汽車作為教練車,年底與駕校按照投資額比例分紅,這樣學員在練車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品牌汽車的性能,如果學員通過駕校想購買這些品牌的汽車,4S店還能夠為學員打折購車,這種產供銷一體化的通過學車售車的模式使得汽車4S店和駕校雙贏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2]。其優勢主要體現在:(1)新穎的競爭策略。新形勢下的駕校應加快形成新穎的競爭策略: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把學員利益置于首位,優化服務態度,提高培訓質量。由此,速達新型駕校提出的一對一計劃,一個學員一個教練,每天保證學員練習時間為2個小時,在一個月內就可完成普通駕校半年的任務,既提高了效率也保證了質量。(2)完善的硬件設施。駕校的教練車由汽車4S店提供,學員在使用檔次更高的教練車的同時對各類汽車品牌也進一步加深了解。同時,速達新型駕校通過對教練員進行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其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3)嚴格的內部管理。提高駕校自身的內部管理關鍵在于監督力度和懲罰力度。因此,速達新型駕校不僅依靠自身的自覺監督,還與交通運營等專業部門相結合,讓監管部門定期對駕校的培訓內容、培訓課時、設施配置、教學場所、師資力量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審查,對存在的問題積極改進,盡快完善。
二、速達新型駕校的運營模式分析
速達新型駕校的運營模式是將駕校服務與汽車銷售相結合,該模式可以解決買車與考駕照分離的問題,并且可以廣泛地反映出全部有意向考取駕照并購買汽車的人群對服務的需求,駕校將與知名品牌的汽車4S店合作,采用為駕校客戶群提供快速學車并可享受購車優惠的服務來進入市場,使得學車、買車一體化,既降低了顧客的麻煩,又能夠為顧客提供優惠,一舉兩得。
駕校建成之前與汽車4S店洽談,公擔建設成本,共享利潤收益。建成后,學員需交10000元的學費及服務費,即可享受一人一車一教練的高品質服務,在一個月內快速練成出本,當顧客拿到駕照,可憑有效證件去駕校指定的眾多4S店選購自己滿意的車型,購車享受1%的優惠。駕校將派出推銷人員直接與顧客接觸、洽談,有針對性地介紹此項目的特點和功能,讓顧客了解到駕校服務與汽車銷售一體化的好處,抓住有利時機讓顧客報考我駕校。在與汽車4S店的合作中,讓4S店的汽車銷售人員宣傳此項合作并利用駕校和汽車4S店的社會關系,尋找身邊客源,擴大客戶群。同時通過建立駕校的官方網站,一方面可以讓學員利用網站進行網上預約練車時間,同時還可以宣傳此項目的優惠信息。充分利用官網、微博等網絡渠道進行宣傳,將此項目發布于各大汽車信息網站。
通過以上的模式,改變了傳統駕校的劣勢,同時把駕校與汽車4S店相結合,共同發揮優勢,使得學車買車相結合,一體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必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邢宏波. 制定標準 規范培訓 黑龍江探索出新型駕校管理模式[J].黑龍江交通科技. 2006, (3):100-102
[2]童愛香.美、德、日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經驗與借鑒[J],環球風采,2011,8:55-57.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