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波
預習設計是初中數學導學稿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能充分體現導學稿的導學功能,又是真正實現“自主課堂”的關鍵環節。一份好的預習設計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學情的、有針對性的課前預習的方向,為每一位學生創造主動投入學習的平臺,并借助課堂評價的激勵機制,促成學習的良性循環。
一、預習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 預習設計應突出重難點,并為突破重難點鋪好臺階。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課時的內容知識點較多,如果要求學生一次性預習所有內容,那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甚至會因為內容過于復雜,而磨滅他們預習的興趣。因此,在設計預習內容時,教師要緊扣一節課的重難點,并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使難點得到分解,重點得到突出。
2. 預習設計要體現“預習”功能,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教師在編寫預習內容時,必須要牢記“預習不等同于提前學習”。預習就好比打仗前的火力偵察,它的功能應該是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爭取主動,提高課堂的效率。通過預習,學生上課應該是聽有重點、看有“門道”、學有目標、重在思考,這樣不僅有利于掌握新知識,而且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3. 預習設計要有層次性和深度性,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在設計預習內容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要求學生劃一劃、填一填、記一記等。對個別學困生而言,預習時可只看重結論與公式,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除了關注新課中出現的概念、公式、定理,更要關注公式或結論產生的過程。這就要求預習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層次性,要使優秀生從解決問題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二、預習設計的多種不同形式
在日常的預習設計中,作為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變換預習內容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充滿新鮮感,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 常規型設計。
了解內容式。要求學生自學新課內容,劃出重點及不懂的地方,并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這是預習最低層次的要求。
疑難自查式。針對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要求學生思考其來龍去脈,并讓學生自己推導一遍,再進行對照自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筆記。
擴展思維式。引導學生注意例題的解題思路及格式,分析每一步驟的依據,或學生自己先解答一遍,再與書本上的對照,思考是否還有其它解法。對于難度較大的例題,教師要預先設置變式訓練,分解難點。
習題反饋式。要引導學生在預習時嘗試解答某些習題。通過做題可以了解該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做出來,就可以提高解題信心和興趣;如果做不出來或做錯了,則可以提醒自己在課堂上必須認真聽課才能把習題理解透徹。
2. 趣味型設計。
查找資料式。在學習新的內容前,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了解與新知識相關的內容。如《勾股定理》這節課,教師就可布置學生先上網搜集有關“勾股定理”的故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動手實踐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對新的知識會有更直觀、更深刻的體會,這樣學到的知識往往終身難忘。如初二學習《特殊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時,可布置學生制作“黃金矩形”,第二天學生把作品帶到課堂上,讓他們來說一說:什么是黃金矩形?如何制作黃金矩形?為什么你制作的是黃金矩形?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到黃金矩形?
調查統計式。在學習前,學生通過調查生活中的有關數據,并進行分析統計得出相關結論,從而讓他們明白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如在固定時段內統計某紅綠燈處的人流量,并根據數據畫出時間段與人流量的函數關系圖像;收集不同小組同學的脈搏次數,并計算每個組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綜上所述,教師在編寫預習設計時絕不能隨便應付、馬虎了事,教師必須以認真備課為基礎,集結整個備課組的思想結晶,編寫出與實際教學過程相匹配的預習內容,要讓學生感覺到預習是必要的、有價值的,學生才會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同時,學生完成預習后,教師收集學生預習所產生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給教師不一樣的啟示,從而組織更有效的課堂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