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龍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陣地的核心,是學生形成靈性知識與美好品行的沃土,課堂教學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戰地,而傳統的課堂所顯現的弊端是老師滿堂灌、學生積極性差、效率低。
一、尊重
1. 尊重教育規律
韓愈的《師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作用是傳授、教育道德觀念,傳授以學業和技能,解決學生的困頓和迷惑。但我們現在很多老師的作用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和復印機。教師應該是一位智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獨特的見解,知道學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深入淺出、高屋建瓴地引領學生。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交往者、合作者、評價者和激勵者。
物理源于生產與生活,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這節課中,筆者設計了以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羅陽同志的事跡以及他所研究的艦載機登艦問題作為引入,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知道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知道科技知識是第一生產力。
2. 尊重課堂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為本位,以考試為軸心,以教師課堂講授為基本形態,以學生被動學習為主要特征。教師居高臨下,滔滔不絕,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苦、學得累,課堂學習態度消極,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學習效率自然低下。教師聲音沙啞,身心疲憊,教學效率低,容易使教師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和職業倦怠。
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表現的舞臺,而不是教師表演的陣地。課堂的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對學科產生巨大的興趣,對學習產生巨大的需求,讓學生從學科的已知領域走向未知領域。在自主學習環節,筆者讓學生先認真預習文本,了解教材上利用落體法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真正實質,明確實驗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同時,讓他們走進實驗室,了解實驗器材的正確操作,并通過實驗操作獲取新的知識。
在課堂引入上,筆者讓學生扮成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朗讀羅陽同志的頒獎詞。在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方面,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在實驗器材的選擇、組裝,實驗過程的探究、實驗數據的記錄和處理,實驗結論的得出以及實驗報告的填寫方面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的作用是積極的引導、參與和課堂腳手架(實驗報告的簡單設計和實驗器材的準備)的及時給予。
3. 尊重學生
學習是學生的天賦權利,教師要尊重和注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推動和實現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給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機會和展示機會。
二、創新
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這樣來描述理想的課堂:找到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嘩、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傳統的課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不能關注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給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機會和展示機會。課堂模式創新的意義和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學習共同體”模式正好彌補了傳統課堂的弊端,這種較教學模式追求的是回歸教育的本真,追求的是高效的課堂。
“學習共同體”模式由三個環節(自主學習、挑戰學習和反思學習)構成。在自主學習環節,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資料和工具獨立自學,初步達到學習的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三不講”原則:學生易懂問題不講,通過小組討論能解決的問題不講,難度太大的問題不講)精心設計挑戰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活動中去感悟知識,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的相互討論,在質疑和對抗中提升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解題能力。在反思學習環節,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在領悟的基礎上完成對知識生命的拓展,促使學生的認識在發現知識變化的規律后再次提升,讓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再次的提升,并且對培養綜合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在《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這節課中,筆者在挑戰學習環節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設計實驗找出合外力做功與動能變化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室的器材和小組討論,最后他們設計出了五種實驗方案(方案一:利用光電門和擺球探究;方案二:利用落體法探究;方案三:利用氣墊導軌和光電門探究;方案四:利用小車、砂桶和長木板探究;方案五:利用小車和橡皮筋探究)。這樣的課堂容量在傳統的課堂中是無法達到的,學生們在愉快的學習中提升了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