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媚
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學生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
一、真誠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現代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交往、互動,實施對話,這是值得教師反思的。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個性得不到張揚,沒有積極的參與意識,思維就不能得到激活。這體現出教師要從一個教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地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同時教師又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課堂還給學生,用心靈撞擊思維火花
1. “情”貫穿課堂
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呢?在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其次,要注重師生于課文、作者、情境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如在執教《葡萄溝》時,學生對新疆這個地方很陌生,完會沒有接觸過維吾爾族人民,很難融入文本。后來,為了讓學生有種親臨其境之感,我精心設計這一環節:我把假期游覽葡萄溝的相片處理整合,伴隨著新疆民歌,以幻燈片形式播放給學生欣賞。我一邊播放,一邊給學生分享游覽的感受。這時,學生思維飛揚,課堂馬上變得有活力……在這種直觀演示氛圍下,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地學習和發展。
2. “創意”引領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從而才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對北京的認識,教室里一下了炸開了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看作者游覽北京哪些地方,然后大膽放手給學生自行去組織活動,讓小組長拿著一支導游旗當導游,學生喜歡游覽哪里就跟著哪一位小導游。通過活動再現課文內容,一組游覽“長安街”,一組游覽“環形路”,另一組則游覽“王府井、西單商業街”的“不夜城”……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進行合作。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少了一份束縛,多了一份新奇,給學生一個心靈的自由,使課堂成為了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三、把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肢解為字、詞語、句子、段落等等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學生從中不能很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常常感到語文枯燥、乏味,時間一長就怕學語文。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