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靈
散文題材廣泛,結構自由,情理并藏,意境高遠,語言優美。由于長期以來對散文教學的狹隘理解,與《新課標》所倡導的生成性、開放性、自主性的新理念大相徑庭。
一、民主的散文教學氛圍
教學《醉翁亭記》時,當讀到作品中作者因支持革新政治,屢遭嫉恨,被貶滁州,卻能夠寄情于山水,與民同樂所表現出的樂觀曠達情懷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對這種人生態度如何評價?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有現實意義等。最后讀完作品,甚至還可以和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表現的憂時傷世,倡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態度做比較進行探討――對以上兩種人生態度有何評價?更欣賞哪種人生態度?歐陽修、范仲淹的生活態度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在這種相互傾聽相互民主的討論中,教師和學生不僅能交流彼此的觀點和情感,豐富和調整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開放性的散文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反對用社會性權威去壓服學生,鼓勵學生對教科書有自我理解,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開放性的格局。《新課標》反對把課文解析從外部強加給學生,強調學生自主解讀課文,“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散文這種文學作品本來就是人文性而非科學性的存在,本沒有鑒賞的標準性、唯一性和完備性。
以《信客》為例,當教學中教師努力打破“形散而神不散”的舊框框,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體會、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時,有的學生會贊美“為人行信”,希望傳統美德依然發揚光大,同時希望現代人應該“眼界開闊,容納新知,懂得寬容體諒”,認識到現代意識的重要性;有的學生會從文中看到了“人類文明發展、歷史進步的足跡”;有的學生會看到善惡交織的“人性的復雜”,看到現代城市文明所帶來的“對農業文明、傳統美德的沖擊”;更有一些學生站在師范生的角度,特別注意到“知識、教育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從而為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平凡而艱苦的職業能推動人類歷史的前進”而感到驕傲。對這樣一篇有著豐滿的文化意味和苦澀的歷史滄桑感的散文,學生自然會各抒己見,做出自己的理解把握。在智慧的挑戰、思想的碰撞中,學生主體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而教師也不斷開拓了新的思路,獲得新的發現。如果教師們按部就班地支解散文,就會使學生失去了自由表達的話語權,進而逐漸喪失了獨立探索、自由思考的能力,造成散文鑒賞甚或寫作的千人一腔、千篇一律。教學中,不僅散文教材的面貌是多元的,師生對散文的閱讀和理解感悟也應該是多元的。
三、審美性的散文教學
散文教學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條分縷析的結構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對作品的直覺把握,感受體悟。散文教學應該把這種美的享受重新還給學生。比如在教學《海燕》時,通過教師范讀或者學生朗讀自然會把學生帶到一種激昂的氣氛中,讓學生在經歷和沉浸于朗讀的過程中體驗渴望用戰斗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的情緒感染,為分析散文的意境作了鋪墊。對于諸如“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這樣的句子還可以讓學生反復地朗讀幾次,進而感受語句中所包含的從烏云角度即側面描寫,突出海燕的積極樂觀,藐視一切的精神的深層內涵。
把學生引入意境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的過程。通過朗讀《海燕》,體會到該文氣勢磅礴文筆粗獷,如果由教師順著作品中一幅幅場景的刻畫,便不難把學生帶進那特定的意境之中,“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沖擊于陰云和海浪之間,勇猛地叫喊。別的海鳥——海鷗、海鴨、企鵝視暴風雨為滅頂之災,驚恐萬狀,而海燕卻在熱切地迎接一種新生;當暴風雨逼近,陰云直壓下來時,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閃電”,離弦的箭,在風吼雷鳴中飛舞著,笑著,號叫著,像“暴風雨中的精靈”;當電閃雷鳴、山呼海嘯,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終于發出了疾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這是時代的戰斗的宣言。散文教學的有效性就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