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蘭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多基于“先學后教”“學案研究”“評價展示”等方向開展研究,各有特色。筆者所在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溪角中學是一所典型的珠三角地區農村初級中學,學校嚴格落實規范辦學政策,生物學科周課時2節,要在有限的時間保障教學質量,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是必經之路。
一、小組搭建
1. 規格:實施6人小組,平均每班8組左右,我主要借助班主任依據學生學業總分水平情況均衡搭配分組,然后再根據教師生物課堂教學觀察,結合學生綜合素質將每小組學生劃分為AB兩個層次。其中,A層次兩位同學為正副組長,正組長負責小組學習管理,副組長負責小組紀律管理,正副組長皆為“小老師”,其余為B層。學生分層是教師備課學情分析的依據,只分為組長和非組長則利于避免個別學生因誤會受到歧視而反感。
2. 編排:我在課堂教學上實施“T”型座位,兩人同座面向黑板,其余四人兩兩相對側向黑板,交叉編排不同層次同學,以利于教師目測掌握不同對象生和有利于同學間的相互研討、開展“小老師”工作。
3. 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小組的共同價值追求,我會引導幫助各小組建立自己的名稱、標識、班級宣傳陣地等小組文化標識,但最重要的是明確各小組各成員的發展性學習目標,幫助小組成員認同團隊學業進步的榮譽。
4. 培訓:即“小老師”培訓,包括明確小組目標、管理技巧、及時溝通,幫助小組長更好的樹立團隊意識,打消疑慮,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優勢。培訓的時間可以是隨堂培訓、課余專門培訓、Q群培訓或微課培訓,以激勵他們的學習與工作熱情。
二、教學流程
根據初中生物教學實際,我所實施的小組合作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1. 預習(5分鐘)
學生自主看教材(人教版),做教材配套練習冊“知識導航”,培養學生獨立快速閱讀和查找信息的能力。
2. 念梳理(10-15分鐘)
教學改革初期由教師精講核心知識點,梳理概念,實施素材型講解式教學,學生適應新學習模式后逐步過渡到由設問引導,當堂微課支持,追求學生自主歸納規律,掌握概念。
3. 套練習(10-15分鐘)
即可穿插于概念梳理過程,也可單獨于后作為獨立環節,我一般采取兩種形式:其一是必答題,即基本概念的記憶與呈現(每組必答),通過小試卷(答題卡)、小黑板、白紙等當場展示與評價;其二是搶答題,主要用于基本概念的綜合靈活運用,結合生活化情景,屬于提高類型思維訓練,采用小組討論,搶答(含對已搶答小組的評價和補充)。
4. 課堂檢測當堂評價(5-10分鐘)
基本用人教版教材的配套練習冊,每一節均有10個選擇題,獨立完成3-5分鐘;核對答案,交叉批改,集體糾錯,小組交流+教師點評;教師監督計分。小組合作教學流程追求平時當堂解決問題,基本不留課后作業。
三、教學評價
教學流程要落到實處,則需要科學的評價獎勵機制,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積極性與實效性。
1. 本原理:游戲積分通關模式,小組團隊捆綁評價
2. 分操作
(1)課堂必答題(一般為記憶式基本題):主要回答對象為B層次同學,其中B回答正確+2分,A+1分。
(2)課堂搶答題(一般為小組合作探究提高題):主要回答對象是A ,其中B回答正確+3,A回答正確+2。
(3)課堂小測小組集體評價:主要為選擇題,A層次同學以正確率90%為合格,B以70%為合格,小組全部合格小組+10分。
(4)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以中山市初中生物中考學科B等級分數點(65-70分)為主要依據,小組內有同學跨層次進步(即由分數點以下進步到分數點分以上),進步一人+10分,退步一人-10分;在層次內明顯進步,每人+5分,退步每人-5分,期末考試按照以上標準的2倍執行。
3. 勵體系
每10分獲獎一個卡通圖標,而卡通圖標是依據動物進化發展選取的,獎勵圖標的過程也是學習生物進化的過程,每節課適時展示,圖標選擇從無脊椎動物的腔腸動物到節肢動物,再從脊椎動物的魚綱到哺乳綱,合計30個等級。期中期末按進化等級獎勵先進小組團隊。
四、導學案(微課)系統
導學案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工具,許多先進小組合作教學改革區域都致力于學案的編輯研究,我認為目前使用的初中生物人教版配套練習冊適合目前的小組合作教學,稍作修改即可,而不必另起爐灶。進入復習階段后,可以嘗試綜合性的,獨立的復習學案編輯。
針對初中生物的重難點內容則需要微課小專題系統支持,課前、當堂或課后幫助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微課的最大優勢在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一遍或多遍、全段或選段查看,配套合適的過關練習,這就是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