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方中世紀宗教與世俗二元文化影響下的聲樂現象解析

2015-05-29 17:52:16李珂
理論與現代化 2015年1期
關鍵詞:聲樂

李珂

摘 要:作為Bel Canto聲樂體系的萌芽期,西方中世紀時期的聲樂藝術在宗教與世俗二元文化的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宗教文化中的聲樂現象以服務宗教儀式為宗旨,以格里高利圣詠為中心,圍繞對圣詠的修飾和擴展,逐步體現著作品體裁、表演形式以及歌唱技術的全面復雜化趨勢。而世俗文化中的聲樂現象在充分展示世俗文化特征的同時,又無法避免地接受強大宗教文化的浸染。二者在對立與并存中共同推動著Bel Canto聲樂藝術的系統化構建,為Bel Canto聲樂體系的主體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關鍵詞: 中世紀;宗教文化;世俗文化;聲樂

中圖分類號:Z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1-0094-06

漫長的中世紀是Bel Canto①聲樂藝術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基督教音樂取得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格里高利圣詠作為基督教教儀音樂的權威和統一規范,得到高度重視和長足發展。如果說中世紀前半期的聲樂發展主要體現在格里高利圣詠的形成與規范,那么中世紀后半期的聲樂發展則主要體現在以各種形式對圣詠的修飾和擴展。在此期間,世俗音樂悄然成長,不斷向宗教音樂滲透,也同時受到宗教音樂的浸染。在宗教與世俗音樂文化共同發展中,聲樂藝術的表演形式與作品體裁不斷豐富。而Bel Canto的聲樂技術要求和審美傾向就在這一系列復雜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

一、宗教文化中的聲樂現象

(一)聲樂作品體裁

基督宗教文化中,各種集會儀式都離不開圣詠歌唱。中世紀的宗教聲樂體裁完全以格里高利圣詠為中心,并且基于對圣詠的不斷擴展和修飾,又形成了多種新的單聲部或多聲部聲樂作品體裁。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主持搜集整理各地圣詠和教會的歌調,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作、修訂,最終編纂成集,即《圣詠集》。他不僅確立了教儀音樂中的圣詠歌曲,還進一步規定了圣詠的歌唱用途、時間和方法,使羅馬教會儀式和圣詠得到空前統一。后又將其用心定制的標準圣詠禮儀廣泛推行至整個西歐。公元8世紀,由于當時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StephanⅡ,752-757年在位)支持丕平(Pepin le Bref)即位法蘭克國王,丕平作為回報,禁止了當地盛行的高盧圣詠,而在法蘭克強制推行羅馬禮儀和圣詠。在之后的兩個世紀里,羅馬圣詠不斷吸收高盧圣詠的元素,又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各地圣詠因素的影響,最終在10世紀時形成了基督教龐大統一的宗教禮拜儀式音樂體系。由于格里高利一世在這一過程中的突出貢獻,人們將這種基督禮儀音樂統稱為格里高利圣詠。

格里高利圣詠是無伴奏單聲部音樂,由純男聲演唱。②圣詠歌唱根據旋律與歌詞的結合方式不同,有三種類型的風格:音節式(syllabic)、紐姆式(neumatic)和花唱式(melismatic)。[1]音節式的特征為每一個歌詞音節對應一個旋律音;紐姆式為一個歌詞音節對應一個短小的音串,音串一般由三至五個旋律音構成,這種音串也被稱為紐姆;花唱式的特點則是一個歌詞音節對應一段花唱旋律,一段花唱旋律可由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旋律音構成。另外,吟誦詩篇時使用的是一種簡單公式化的吟誦調。這種吟誦調屬于音節式的詞曲搭配風格,但是一般劇中的旋律音都相同,只在句首和句尾處有公式化的簡單的旋律變化。從旋律特征來看,吟誦調的應用與后來歌劇宣敘調的形成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0~11世紀流行起一種修飾圣詠的方式,稱為附加段(troping),主要是在常規的圣詠中加入新創作的歌詞或旋律。“附加”方式較為靈活,可以詞和旋律同時加入,也可以只加歌詞,還可以歌詞不變而只擴展或新加入花唱旋律。添加的位置可以是直接插入樂句中間,有時也加在原圣詠前做引子,也可以在原圣詠后作為對圣詠的補充。另一種自10世紀開始流行的圣詠修飾方式為繼敘詠(sequence),最初它只是附于花唱段落《哈利路亞》之后的附加段,但很快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圣詠體裁。旋律結構呈現出較強的藝術性,節奏和韻律由無規則轉向嚴格押韻和嚴密規則化。11~12世紀時發展成熟的繼敘詠已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很容易與普通附加段相區分。附加段多為紐姆式,并且新加入的部分與原圣詠密切相關。而繼敘詠則一般為音節式,且新創作部分的歌詞內容完全獨立,不與原圣詠相關聯。附加段在12世紀后趨于沒落,而繼敘詠生命力則相當持久,在中世紀后期流行甚廣,并受到世俗音樂影響而互相滲透。

除了對圣詠橫向的修飾,縱向的擴展方式也極為豐富。主要是產生了奧爾伽農(Organum)、華麗奧爾伽農、迪斯康特(Discant)、孔杜克圖斯(Conductus)和經文歌(Motet)等多聲部復調形式。在迪斯康特復調手法的基礎上,作曲家常常創作出一些小的復調音樂片段,來替換某些特定的圣詠段落,這種用于替換的小片段被稱為克勞蘇拉(Clausula)。它在歌詞方面傳承了奧爾伽農、迪斯康特等形式的一貫特征,只有原圣詠旋律聲部有歌詞,其他聲部無歌詞。當有人在其他各聲部也加入歌詞時,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復調體裁稱為經文歌(motet),大多為三聲部。經文歌開始時仍以圣詠旋律和歌詞為基礎,但很快就在兩個附加聲部中添加了方言歌詞和世俗內容,旋律也受到世俗歌曲影響,甚至旋律重心也轉移到了世俗聲部。因此,許多被高度世俗化的經文歌都無法用于宗教儀式,而是流入世俗生活,以其宗教音樂的特別“出身”和文化烙印,影響著世俗音樂的發展。

(二)聲樂演唱形式

聲樂演唱的主流形式主要體現于宗教的禮拜儀式中。禮拜儀式分為日課和彌撒兩部分。公元6世紀,日課作為修道院制度下的一整套完整而嚴格的規則,由圣本尼迪(St.Benedict)確立下來,并很快被教堂所采納,成為中世紀教會常規禮拜的標準儀式。日課是修道者們每日必做的功課和主要職責,包括申正經等八項儀式。③吟誦詩篇是日課儀式中的主要事宜,使用公式化的吟誦調。但在吟誦詩篇前后都會有交替圣歌、應答圣歌以及贊美詩的歌唱。主唱引領的獨唱形式、唱詩班的齊唱形式以及唱詩班與主唱或唱詩班之間的輪唱形式都涵括其中。

彌撒是與日課并行不悖的另一種宗教儀式活動,它在音樂領域的研究意義比日課更為重大。彌撒約在6世紀開始形成,約在10世紀才逐漸確立為一套相對固定的禮儀過程,整個過程分為兩大部分:前彌撒和領圣體儀式。[2]

由下表可見,彌撒的表演形式也不外乎誦經與歌唱。但是歌唱所占的比重要遠遠超過日課中的分量。其中,進臺經、奉獻經、領圣體經都包含交替圣詠的演唱形式,升階經、哈利路亞等則包含了應答圣詠的演唱形式。在整個彌撒儀式過程中,充滿了獨唱、輪唱與合唱的形式交替。

日課與彌撒主要是將前文所述“不斷豐富而復雜的”圣詠體裁——實踐于儀式中。這使得聲樂的發展完全依附于宗教儀式,成為宗教文化的附屬部分。此外,在這兩項儀式形成穩固而相對刻板的音樂程序之后,宗教戲劇的出現為中世紀西方聲樂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它的產生主要與《進臺經》前的附加段以及儀式中的行進有關。這種戲劇也包含了應答式的圣詠輪唱、獨唱、合唱等各種表演形式,如12世紀希爾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的《美德》(OrdoVirtutum),劇中有預言家、快樂靈魂、不快樂靈魂等諸多角色,各角色有自己單獨的圣詠歌曲唱段,也有合唱。[3]但它的主要特色是在傳統的圣詠歌唱中加入了戲劇表演,使圣經教義的傳播方式更直觀也更具故事性。然而宗教戲劇的通俗性和普及性發展趨勢,使宗教戲劇很快出現了分支:一部分嚴守宗教音樂要求,延續拉丁語傳統并忠實于宗教題材;而另一部分則在演唱中加入對白和使用地方語言,向世俗化發展,并且不再被用于宗教儀式。[1](24)宗教戲劇在音樂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它對場景布置、角色表演都有細致的安排,在歌唱方面甚至對歌唱演員的聲音特征是否與角色相符也提出了要求。有資料記載,在此類戲劇表演中已出現了大小編制不一的伴奏樂隊。[4]最重要的是,拉丁語的宗教戲劇是從頭至尾的歌唱而沒有對白。種種特征都與誕生于幾百年后的歌劇藝術遙相呼應。

日課、彌撒和宗教戲劇都是宗教文化中衍生出的歌唱表演形式,在中世紀的聲樂發展中占絕對的統治優勢,也是Bel Canto形成的主要源泉。隨著宗教聲樂表演形式和作品體裁不斷復雜和豐富,必然對聲樂演唱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宗教儀式中聲樂演唱的審美標準也愈發清晰地建立起來。

(三)聲樂技術要求

隨著中世紀聲樂形式和體裁的不斷擴展,人們對歌唱技術的研究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宗教儀式對于歌唱效果的追求,使圣詠歌唱的發聲技術開始成為重要的關注對象。此時并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來支撐聲樂技術研究,然而許多重要的歌唱審美理念和技術要求,都可以從當時零星的音樂研究著作和學者們對相關現實問題的嘲諷中提煉出來。根據16世紀Pietro Aaron的研究,在7世紀時Isidore of Seville提出完美的歌唱要具備響亮、甜美、清晰三要素。但并沒有論述此三要素的具體概念和要求,而只表明“響亮”是為了便于演唱高音,[5]“清晰”為讓耳朵聽清(語言發音),“甜美”則為能夠打動聽者的靈魂。后兩者在聲樂發展的各階段都具有普遍的認可性,如11世紀早期Giudo of Arezzo和Jerome of Moravia都探討了在唱非連音時如何讓發音清晰。[5](28)在宗教法則中對歌唱聲音也有規定:聲音既不能卡在喉嚨里,也不能咬在牙齒間,不能吞音吞字,要打開嘴巴,以使發音清晰。[5](22)但第一點中所謂的“響亮”應該具有特定的技術前提,因為從之后的研究資料來看,僅僅是“響亮”并不符合宗教音樂的審美要求。9世紀John the Deacon曾諷刺阿爾卑斯人在圣詠歌唱中用雷鳴般的聲音大聲嚎叫,打破了甜美的旋律并擾亂了人們柔和的心境。[5](17)另外,在12世紀末的匿名著作《InstitutaPatrum de modopsallendi》中也明確提出了“素歌圣詠是需要安靜的”。[5](26)同時,此書還引出了另一焦點問題,即在歌唱中是否可有戲劇性的表現方式。《Instituta》認為在Organum的歌唱中應該使用各種具有表現力和戲劇性的手法,如速度的加速、減慢,節拍、節奏的改變等。反對觀點也是存在的,13世紀Elias Salomonis認為宗教音樂中不應有花哨的Organum,圣詠應該具備穩定的步調。而宗教官方的意見則承認宗教音樂應有的樸素性,但又認為如果修飾成分不失莊重并處于“可控”狀態,那么這種戲劇性的表現方式也是可以有的。[5](25)事實上,在《Instituta》一書中也闡明了關于“度”的把握,提到歌唱好壞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是“對歌詞的恰當表達”,因此認為炫耀性的、過分夸張的不適當的戲劇性表達都是不好的。[5](22)雖然對裝飾性的演唱有些反對聲音,但Organum以及更多形式的具有裝飾效果的手法在中世紀依然是客觀存在,并且人們已開始講究連音中每個音符之間的平滑鏈接,斷音中每個音符之間的“小間隙”(tiny silence)。除了對“炫技”程度的把握高度重視,為達到審美要求所必需的靈活歌唱技巧也倍受關注。11世紀的Adhémar de Chabannes曾批評法國人缺乏歌唱所必要的靈活技巧,無法運用顫音等技術來表達羅馬圣詠中的微妙表情,而只會笨拙地從喉嚨里發出不連貫的粗野的聲音。[5](17)而John the Deacon早在9世紀既已提出過此問題,并帶有諷刺性地說“他們在試圖演唱溫柔的曲調時用一種天生粗野的、分裂的音色,發出的聲音如同手推車跑在了臺階上。”[6]從John the Deacon那里我們還可以得知,聲音的靈活性不僅體現在音與音的連接,從音質的角度也要求聲音靈活的反彈而不過分壓制。于是又涉及發聲方法的問題,13世紀晚期Jerome of Moravia提出,應建立音高、語句、節奏等專門的訓練課程,以避免在演唱中因發聲技術的不足而使聲音背離本真的情感表達,并進一步引申出對諸多發生要素的見解,如聲區劃分④、音域⑤等對發聲的影響。[5](27)

總體而言,中世紀已初步形成了關于聲樂技術的審美標準,并開始從音量、音色、咬字發音、情感表現、連音和斷音及裝飾音技術等多角度來規范歌唱藝術,甚至從聲樂教學的角度提出了聲區、音域等概念。這些技術特征為后來Bel Canto聲樂體系建立了基本的構架。文藝復興及其以后的Bel Canto技術與中世紀形成的聲樂研究框架顯然一脈相承,是對其不斷的深入、拓展與完善。

二、世俗文化中的聲樂現象

世俗聲樂在中世紀后期越來越鮮明地體現著它頑強的生命力。世俗文化的崛起,一方面受政治更迭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自10世紀開始,東羅馬帝國政權的整體性越來越薄弱,統一的基督宗教信仰也無法抗拒政權的分裂。十字軍幾次東征“也沒能成功地創造或者再現這種統一,而是在促成它的分裂方面做得更多”。[7]法、德、意等區域文化色彩鮮明的國家版圖相繼確立,各地區的本土語言也在世俗生活中逐步占有更大的份額,拉丁語的影響在注定分道揚鑣的各國世俗文化中已無回天之力。語言、文化特征的多元化成為世俗音樂盛行的一個重要因素。11~13世紀的中世紀社會,經濟活躍,貨幣貿易體系再度繁榮,商業復蘇和交換經濟在這一時期扮演了城市生活的重要角色。教士、騎士、農民各階層的生活狀態都極大地受到世俗體系的影響。[8]尤其是騎士階層,不僅借十字軍東征大大提升了英雄形象而倍受世人崇拜,而且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賦予了自身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最明顯的體現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騎士們開始樂意做一些諸如唱歌、演奏、背誦愛情抒情詩歌等事情來討女人歡心。[8](287)這樣的世俗氛圍和生活方式引領了當時頗具浪漫色彩的“騎士愛情”文學潮流。騎士階層也逐漸成為世俗音樂發展的中堅力量。

創作和表演世俗歌曲的主要群體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誕生于10世紀左右的流浪藝人,也稱為戎格勒(Jongleur)。他們是歐洲社會底層的流浪者,從城市到鄉村居無定所,以雜耍、賣唱等技能作為賴以謀生的手段,到處傳播著與世俗生活息息相關的詩歌樂舞。作為宗教封建統治中的不協和因素,長期受到壓制和排擠。起初,他們生活窮困,朝不保夕,但隨著教會與宮廷貴族階層越來越多地雇傭和豢養戎格勒,他們的生活處境逐漸得以改善,甚至有人定居下來專屬于某教會機構或宮廷貴族,成為中世紀后期相當有影響力的世俗音樂群體。戎格勒通常既擅長演奏也擅長歌唱,同時特別樂于創造和改編各種世俗曲調,甚至借鑒教會音樂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和表演。敘事曲(Ballade)、一種伴隨舞蹈而歌的埃斯塔姆比達(Estampida)歌曲和杜克提亞(Ductia)合唱歌曲等都是他們經常表演的聲樂作品。后來敘事曲多由騎士階層的游吟詩人創作,然后拿給這些地位較低下的藝人來表演。戎格勒們經常樂此不疲地將游吟詩人的作品曲調篡改的面目全非,比如加入花唱。

當然,由騎士和貴族階層構成的游吟詩人才是中世紀世俗音樂的主流載體。11世紀開始游吟詩人興起于法國南部,以普羅旺斯省為代表;12世紀后期在法國北方也流行起來。南部的詩人被稱為Troubadour,北方詩人則稱為Trouvere。南、北游吟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創作時使用不同的方言,Troubadour使用奧克語或普羅旺斯語,而Trouvere使用的是奧依語。[1](36)他們的共同特征是身份地位較高貴,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音樂技能。游吟詩人的創作內容多以騎士的浪漫愛情和英雄業績為主題,他們集創作和表演于一身,既編寫詩詞也譜寫曲調。上文曾提及,他們除自己表演外還經常把作品拿給流浪藝人來表演。游吟詩人僅僅以歌唱創作和表演作為修養和娛樂,不以此來謀生。若將藝術作為謀生手段,“無論此人多么偉大,也只能降格為游吟藝人,即戎格勒。”⑥這是游吟詩人與流浪藝人的本質區別所在。另外有一群性質酷似游吟詩人的特殊群體,被稱為云游者,也叫戈里亞德(Goliard),主要由學生、僧人或神學家組成,他們也將歌唱創作和表演作為主要職責,但不以此為謀生手段。游吟詩人引領了多種聲樂體裁的流行。南方詩人的主要創作體裁有表達愛情的坎佐(Canzo)、戀人幽會至晨曦將至而依依惜別時的清晨驪歌(Alba)、嘲諷時政趣聞的諷刺詩歌(Sirventes)、描述騎士向牧羊女求愛的田園戀歌(Pastourelle),以及一種叫做籟歌(Lai)的長篇抒情歌曲。北方的游吟詩人則更擅長敘事曲(Ballade)、回旋曲(Rondeau)、維勒萊(Virelai)以及史詩性的武功歌(Chansons de geste)。其中武功歌的音樂結構被認為與格里高利圣詠的哈利路亞或小榮耀頌有關。[4](98)云游者的創作也離不開愛情、美酒和對宗教時政的嘲諷。但是他們尤其擅長借鑒宗教的優雅曲調與詩文來表現世俗內容,甚至無原則的肆意篡改宗教歌曲,如將歌詞“Amen”(阿門)改為“Stramen”(草墊)。13世紀的《布蘭詩歌》(CarminaBurana)便是這些云游者詩歌作品的集成。

除了這種土生土長的世俗音樂之外,在宗教音樂中孕育而生的經文歌,其世俗分支在13~14世紀也達到相當流行的程度,甚至一些僧侶、教士也會演唱經世俗改編的經文歌。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文歌的世俗性真正突破了宗教束縛,因為眾多對此種聲樂演唱的聲討也不絕于耳。如14世紀初法國人Jacques of Liège在其論著Sprculummusicae中說,“無論現代人以何種語言演唱經文歌,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還是其他,都毫無意義。因為它們的含義都無法被表達出來。即使創作出再好的歌詞也是徒勞,因為以現代的演唱方式,經文歌無法被理解。”[6](179)這種毫無余地的否定,體現出忠于傳統宗教思想的學究們對于世俗音樂的泛濫是相當有意見的。但這種世俗與宗教文化的互相滲透是無法避免的。

12世紀末到13世紀,騎士階層構成的游吟詩人在德國活躍起來,稱為戀詩歌手(Minnesinger)。他們的音樂相對法國游吟詩人而言比較缺乏民間曲調元素,更傾向于宗教音樂風格,內容也相對缺乏浪漫色彩而更多為忠君、殉情等題材。籟歌(Leich)⑦和黎明歌(Tagelied)都是戀詩歌手特別熱衷的歌曲體裁。保羅·亨利·朗認為德國的Leich比法國的Lai更接近于宗教音樂中的繼敘詠。[4](98)Tagelied從表達形式上看與法國的清晨驪歌(Alba)一脈相承,歌曲內容在扎根于世俗生活的同時又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⑧至14世紀,德國城市中產生了名歌手會社(Meistersinger),其成員自認為是戀詩歌手的繼承者。而事實上,名歌手的形成源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城市經濟崛起基礎上的文化繁榮。名歌手的成員已由騎士、貴族演變為城市市民、手工業者,歌唱內容更貼近城市生活,音樂風格更多受到了宗教影響。名歌手不但確立了評判藝術水準的等級劃分,其在組織形式上也有了巨大突破——擺脫了“游吟”模式而在城市中定居成為專門的行會。另外,意大利、英格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受到法國詩歌文化影響,12世紀時戎格勒和游吟詩人都已在這些國家出現。尤其在法國“新藝術”潮流的影響下,各國世俗聲樂的發展在13~14世紀達到興盛。意大利的Laude(勞達贊歌)、Contrasti(類似于田園戀歌)、Strambotti(一種短小的民歌),西班牙的Cantiga等等都是當時流行的世俗聲樂體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看似與宗教音樂相對立的中世紀世俗音樂,在體現形形色色的民間世俗姿態、融合豐富民間曲調的同時,自始至終都未曾真正脫離宗教音樂的肥沃土壤。戎格勒與各國的游吟詩人都會借鑒宗教音樂的內容和曲調,無論是Troubadour的籟歌、Goliard的武功歌還是Minnesingger的黎明歌,都與宗教圣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世俗歌曲的曲調、內容和形式無一能夠擺脫格里高利圣詠及其拓展而來的繼敘詠等聲樂特征的影響。同時,多姿多彩的世俗聲樂也為相對刻板的宗教聲樂補充了另類的養分。

在中世紀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鮮明的二元對立中,復雜而迥異的聲樂現象互為養分、共同豐富,截然對立而又巧妙結合,使聲樂藝術從作品體裁、音樂元素、表演形式及歌唱技術等多個角度逐漸趨向成熟,為Bel Canto聲樂體系主體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注釋:

①Bel Canto 是意大利歌詞,意為“美麗的聲音”,在我國通常譯為“美聲”或“美聲唱法”。Bel Canto 指在17世紀初,隨著歌劇的興起而初步形成于意大利的古典聲樂體系,是西方古典音樂的主流。它于18~19世紀逐步發展完善并達到高潮,在20世紀后,其主流地位被現代音樂所取代而退居其次。

②根據《圣經·哥林多前書》的要求,女性應該在各種宗教集會中保持沉默。圣詠歌唱作為宗教集會形式之一,按當時教會規定,不允許女性參與圣詠歌唱。

③八項儀式按次序分別為:申正經Martin,贊美經Lands,晨經Prime,辰時經Terce,干時經Sekt,申初經None,晚課經Vespers,夜課經Compine。其中申正經時間最長,為2-3小時。

④John the Deacon認為可分為胸聲(bass)、喉聲(mid-range)和頭聲(falsetto)三部分。與現代Bel canto理念雖不盡相同,但無法否認現代Bel canto的聲區劃分與此有著緊密聯系。

⑤提出在過高或過低的音域演唱都會使聲音發緊。

⑥保羅·亨利·朗著,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頁。此處“游吟藝人”即本文所述流浪藝人。

⑦德國戀詩歌手的Leich也譯作籟歌,源于法國游吟詩人的籟歌(Lai)。

⑧“In seine überliferten Form geh?rt das Tagelied in den Kontext der Troubadourlyrik(Alba) und des Minnesangs.Im Tagelied verschmelzen Einflüsse klerikaler Kultur mit volkstümlichen Wurzeln.”-Juliane Meyer. 《Vergleich der beiden Gattung Tagelied und Tageliedwechsel bei Morungen und Eschenbach》,Freie Universit?t Berlin,2002。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17.

[2]〔美〕杰里米·尤德金.歐洲中世紀音樂[M].余志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95.

[3]〔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余志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44.

[4]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84.

[5]Timothy J.McGee.The Sound of Medieval song[M].Randall A.Rosenfeld(Translate).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

[6]Oliver Strunk.Source Reading in Music History[M]. New York/London: W·W·Norton&Company,179.

[7]〔法〕雅克·勒高夫.中世紀文明[M].徐家玲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95.

[8]〔美〕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M].袁傳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7.

猜你喜歡
聲樂
聲樂診療室
歌劇(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聲樂診療室
歌劇(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聲樂診療室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談聲樂教學中的輕聲唱法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7
論變聲期的聲樂教學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4
淺談師范院校聲樂教學中聲樂作品的選擇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1
鋼琴演奏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怎樣在聲樂演唱中做到“以情帶聲”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6
聲樂鋼琴伴奏在聲樂演唱中的意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3期)2017-01-30 19:54:46
如何提高高中聲樂教學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站黄|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视精品|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久久福利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超碰免费91|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综合亚洲网| 91视频日本|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va在线| 澳门av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国产玖玖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日本91视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亚洲最新在线|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久久综合激情网|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91九色国产porny|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欧美黄网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8090午夜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