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爭艷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只有立足學生這一主體,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結合教學目標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構建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關鍵詞】地理;提問;效率
從傳統講授式教學向新課改下的探究式教學過渡過程中,問題引導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因對提問技巧把握不當,課堂往往容易出現“滿堂問”的極端,學生只能疲于應付教師提出的問題而沒有深入思考,學習效率不高。的確,問題是教師用于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較為重要的手段,但在地里教學實踐中,提問還要根據教學目標而層次性展開,不能過于盲目,否則問題太多、太繁雜,不僅不利于引導學生,反而會占據課堂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文章就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對提問的一些技巧作分析。
一、提問要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即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無法做出應答,或對教師所提的問題“無動于衷”,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提出的問題太難而讓學生無法回答,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在提問時問題缺乏鋪墊,顯得突兀,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從而造成了師生間互動關系的缺失,教師只能“自問自答”。其實,要讓學生能積極參與互動,在提問時不僅要考慮問題的難易程度,還要注重給問題做好鋪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
首先,在導入過程中提問時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借助故事、典故、圖片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情境,以情境而引出問題。如在“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的教學時,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葫蘆峪”的故事引出課題,然后播放氣旋風暴視頻,問“視頻中反映的是什么天氣?這些天氣是由什么天氣系統形成的?怎么形成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如在“地球的運動”中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知識點,教師以購買住房時如何計算采光度的問題來作為引導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而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知識點深入探究。
二、提問要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達成
教育教學活動總是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的,在地里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的目標實質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目標。但從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來看,因教學中沒有充分考慮問題和目標之間的聯系性,從而導致課堂中教師所提問題過多,學生還沒有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前一問題,新的問題又提出來了,學生只能疲于應付教師而沒有深入到問題探究過程中,影響了目標的達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就需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結合教學內容而設計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以“區域發展差異”的教學為例,本次課堂是圍繞東、中、西差異而展開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掌握三大經濟地帶的區域發展差異。教學中先出示PPT“中國三個經濟地帶分布圖”,引導小組學生互助讀圖(圍繞省級行政區數量、面積比、人口比進行),熟悉三大經濟地帶。過渡提問“三大經濟地帶在區域發展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以此而引導學生先找到“產業結構差異”、“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三個子目。接著圍繞“產業結構差異”而引導學生看教程圖1-14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產業結構比較,追問“兩者比較東部經濟地帶的三大產業結構有什么特點?”“兩者比較中西部經濟地帶的三大產業結構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問題而閱讀教材,交流討論,教師引導總結,然后再過渡到“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的探究中。如此,圍繞目標展開問題,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在分、解決問題中達成目標。
三、提問要有利于促進合作探究開展
在地里教學中以問題來啟發引導學生,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但從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提問現狀來看,因教師沒有處理好師生間的關系,突出問題后沒有及時對學生做出指導,而是將問題直接甩給學生,結果學生在問題討論中容易偏離方向,也無法通過問題討論而得到結論。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及時和學生形成互動,以互動來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更好地獲得知識構建。
以“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中“人口增長階段及其模式轉變”的探究為例,教學中先引導小組學生自主學習期構成指標和劃分依據,然后分小組讀圖1-1-4、1-1-5并思考填表,此環節小組根據人口增長模式、所處時期、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展開交流,交流后引導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問“第一階段(原始低增長階段)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現時間是什么時候?代表性國家或地區(分布)如何?”小組學生根據表格總結,教師歸納,然后再指導小組學生對第二階段的特點進行自主歸納。在整個環節中,教師問題不多,更多是通過指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以問題來啟發引導學生歸納,在互動中讓學生掌握人口增長階段及其模式轉變的知識點,更好地促進了探究活動的展開。
四、提問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技能培養
高中地理新課標中明確強調地理課程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地理素養培養,要緊密結合生活而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在問題分析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的構建,還要注重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去應用知識,提高其應用能力。結合地理教學實踐來看,尤其是在教學之后,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能讓學生結合實際去探究,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以“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的教學為例,教學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如讓學生成為一名“廠長”,考慮工廠區位選擇的目的、理想區位應該具備的條件,結合生活而思考當地是否有滿足這些條件的地方。結合當地實際,以建糖廠、家具廠、電子裝配廠等而引導學生應用區位因素知識來進行分析,更好地理解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如此,結合生活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可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有效的問題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只有立足學生這一主體,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結合教學目標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構建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汪漢旗.高中師生對“地理課堂提問”認知的調查研究[J].地理教學.2013(20)
[2]王建峰.師生互動理論及其現實有效性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2(06)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