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利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 100026)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科研的積極作用已經日益凸顯。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各級教育管理人員,都已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科研對解決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可以說,教育科研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教師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事業發展的需要。但現階段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時代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為客觀了解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現狀,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培訓,特開展本次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整理分析,以期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在教育科研中面臨的問題。
本次調查對象為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調查方法為通過網絡對朝陽區骨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采用自編問卷,以不記名方式進行。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年齡段的骨干教師,共收到有效答卷555份,其中小學教師331人,占有效問卷的59.64%;初中教師114人,占有效問卷的20.54%;高中教師110人,占有效問卷的19.82%。
1.骨干教師的基本情況
調研數據顯示,在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隊伍中,本科學歷占據主導地位,達到92.79%,且骨干教師主要分布在31至50歲之間,占到86.84%。其中,31至40歲所占的比例最大,達到54.23%。這組數據非常符合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一般來說,年齡和工作年限對于成長為骨干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2歲大學畢業到30歲,一位新教師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摸索及實踐經驗的積累,從逐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到小有業績,再到為參評骨干教師奠定基礎。根據朝陽區的實際情況,11.53%的骨干教師來自該年齡段,所占比例較小。對于31至40歲的教師群體來說,他們年富力強,工作有沖勁,且經驗愈加豐富,相對來說,工作比較得心應手,所以,該年齡段的骨干教師占最大比例,但40歲以后的教師群體,就像人的身體日趨衰退一樣,事業上也逐步走下坡路,骨干教師數量逐漸減少,等到50歲以后,不只是體力大不如從前,更突出的是工作的魄力與動力大大減弱,骨干教師的數量下降到1.62%。
根據職稱和職務來看,中級職稱教師占到49.19%,一半以上的骨干教師擔任教研組長職務,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所占比例不足10%。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級職稱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經驗豐富、富有活力,且更有追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由于工作重心的轉移,學科教學不占優勢,參評骨干教師受到影響,這對他們深入地管理教育教學工作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久而久之,會產生外行管理內行的現象。從所在學校來看,市、區示范校骨干教師的比例遠遠大于城區普通校和農村校,這是在教育均衡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2.骨干教師參與科研的現狀
調研數據顯示,近三年,參加過1—3個課題研究的骨干教師比例為76.93%,數量可觀,且難能可貴的是,77.84%的骨干教師把科研意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但也有不樂觀的方面,盡管已被評為骨干教師,但是其中還有16.22%的教師近三年未參加過課題研究,超過20.00%的教師未能把科研和教育教學工作融為一體,只在具體的教育科研活動中才體現科研意識,甚至還有個別骨干教師是被迫做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師應該是教育科研的排頭兵,他們應把教育科研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并解決真問題,同時,還應把科研意識及科研成果輻射到周圍的教師身上。
3.骨干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
被調研的骨干教師認為,教育科研對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觀念及改進教學方法上,評先、晉職和提高教學成績是副產品。也就是說,雖說教師們認為,可以通過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但對于提高教學成績來說,效果還不突出,而這也正是教育科研最終要解決的問題。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行動研究法和總結經驗法是適合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方法;65.95%的教師認為,有效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徑是在實際工作中進行課題研究。這就表明,一線教師期待腳踏實地的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他們希望,所研究的問題來自教學一線,并通過科研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4.骨干教師的自我診斷
表1的數據表明,雖然66.31%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的教育科研具有很強或較強的實效性,但92.97%的教師認為,教學任務重、壓力大,沒有時間是制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教育科研給教師們帶來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科研的實效性也會大打折扣。撰寫相關研究報告和論文方面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面,但79.64%的教師感覺到自己在這方面比較薄弱。

表1 骨干教師教育科研及課題研究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統計
從調研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教師們在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方面仍很薄弱,70.45%的教師自感在規范撰寫科研論文方面的能力一般、較差或很差。近三年中,論文未獲市級以上獎勵的骨干教師占22.88%,49.55%的骨干教師只寫了1—2篇獲獎科研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論文更少得可憐,竟然有61.26%的教師近三年根本沒發表過科研論文。
5.骨干教師對教育科研培訓的期待
在表2這組數據中,70.99%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需要專家的引領,68.65%的教師傾向于案例研討,68.29%的教師參加如何撰寫科研論文培訓的愿望很強或較強,這些和調查問卷的最后一項內容完全吻合。
調查問卷的最后一項內容是,請教師們針對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訓提出建議。筆者對教師們的建議做了細致的分析,下面通過幾個高頻詞來說明教師們對于教育科研的真正想法和期待。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專家引領”和“專家指導”,出現52次,“針對性”出現43次,“實效性”出現32次,“案例”出現31次,“具體”出現25次,“專家講座”出現23次,“論文撰寫”出現21次。歸納起來,一線教師非常需要專家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針對性的引領,他們熱切期待,通過專家講座及具體的案例分析,提高教育科研的實效性。科研論文的撰寫,換句話說,科研成果的輸出方面,也是他們的薄弱環節,有待培訓和指導。
首先,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的科研意識較強。多數教師也有做教育科研的經歷,他們已經認識到教育科研能夠幫助他們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他們也意識到,教育科研對其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活動的改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均有很大幫助。
其次,雖然骨干教師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心情非常迫切,也有來自教學實踐的獨特思考,但92.97%的教師認為教學任務重是制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并未把教學與科研融為一體,幾乎相當于在做兩項不同的工作,這就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并未真正起到用教育科研指導、改進教學的作用。
最后,骨干教師熱切盼望接地氣、重實效的教育科研培訓。他們希望通過專家的培訓和引領,開展有針對性的案例研究,來提高教育科研的實效性,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在科研報告及論文撰寫方面得到指導,以期達到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煉和輻射。
通過分析調研結果,我們可以了解到,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實方面還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雖然教師們對教育科研的理念非常認可,但本次調研中92.97%的教師認為教學任務重是制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這一數據明顯體現出教育科研與實際教學有著嚴重的脫節。在某種程度上講,只是晉職、評先的需要才促使他們參與課題研究,因此他們仍缺乏把研究融入日常工作的意識和行動。
在教育科研培訓方面,教師們最為關注的是“實效性”,而要想取得良好的實效,在培訓內容方面,他們不太喜歡純理論性的講座,他們需要專家在相關理論方面進行引領,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及實證研究,引領他們以自己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從中挖掘研究點,采用行動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不斷改進教學,這樣的培訓內容才能滿足一線教師的需求。

表2 骨干教師對提升科研能力及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的建議反饋
中小學教師主要時間用于日常課堂教學,雖然他們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用于科研的時間較少,導致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等非常欠缺,許多教師對如何規范地做教育科研的認識仍很模糊。
客觀上講,中小學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忙,又有學生考試分數的巨大壓力,不太顧及教育科研,他們要么認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要么認為教育科研與實際教學脫節,由此而導致做教育科研的主動性較差,往往迫于外來壓力才肯涉足。
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發表科研論文是顯而易見的短板,關于這一點,前面的數據分析可以給予充分的佐證。“Publish or Perish(要么發表,要么出局)”是強調教育研究并發表相應科研成果的一種觀點。雖然其中有些功利的色彩,但我們不可否認,發表科研成果不僅有助于自身研究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輻射。當然,我們并不倡導為了發表而研究,我們倡導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發表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在教育科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實證分析本校及個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力爭以樸素的方式和融入常態的工作思路,展開教學業務工作的組織變革和實踐創新,從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要做到,研究主題基于學校的實際問題(from school),研究目的是為了改進學校的工作(for school),研究過程貫穿于學校的工作之中(in school)。因為我們知道,教育科研的實效性主要來自教師內在的反思與研究,教育科研專家不是一線教師的救世主,一線教師只有主動投入到科研之中,才會產生最大的實效性。
根據本次調研的結果分析,培訓內容與培訓需求的匹配至關重要。在培訓內容方面,教師們不僅需要專家理論方面的引領,更需要聚焦案例的剖析,并在過程中體驗規范課題研究的每個環節,促使他們在參與中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他們提煉成果、撰寫科研報告等。
中小學教師做教育科研,需要借助外來的專家資源,因為從確定研究主題到搜集相關文獻,從科研方法的選擇到研究過程的實施,從開題報告的撰寫到科研成果的提煉,等等,都需要專家的指導和引領,從而使研究更加規范,更有針對性,也更加科學。
在很多學校,領導過分重視科研成果的管理,卻忽視研究過程的管理。有些教師一獲得科研立項,科研工作就告一段落,臨近結題時,才匆匆忙忙地東拼西湊,把所有和課題相關的材料湊到一起,雖然能看到較豐富的科研成果,但往往缺乏過程中鮮活材料的積累。因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不斷完善,要對課題的選擇、立項、檢查、評定等過程進行嚴格管控。
科研成果的提煉和推廣是教育科研的最終歸宿,也是教育科研的難點,對一線教師來說難度很大。但對于一個科研成果是否有價值的評判,要看其對教學工作是否有幫助,是否具有現實意義,是否可以推廣應用。因此,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活動應及時提煉成果,并將成果應用到教學當中去,促使教育科研和教學工作螺旋式同步上升。
概括而言,本次的調研結果告訴我們,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骨干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意識,但對于如何確定研究主題、如何實施研究過程,以及如何撰寫科研文章等方面,均需要規范的培訓。絕大多數骨干教師并非主觀上拒絕教育科研,只要為他們提供研究的土壤、資源及方法等,并適時加以培訓和引領,就會產生令他們滿意的實效性。作為培訓教師,我們要在調研的基礎上熟知骨干教師的培訓需求,為他們設計富有實效的培訓課程,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