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玉
2015年北京市中考英語卷面總分為120分,聽力分值由2014年的26分上升至30分。浙江省多個城市的中考英語卷面總分為120分,聽力分值由2014年的20分上升至25分。這一聽力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變英語教學墨守成規的弊病,改變多年來中考繁難冗雜的模式,更是改變大部分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卻仍然聽不懂外國人說話的殘酷現實。而聽力的改革是一次立體的變革,是以考試為杠桿,由這個“龍頭”帶動教學的本位回歸,即重視學生英文能力的實際應用。例如:能用英文看手機新聞、能用英文菜單點菜等。
筆者對英語科目的中考政策調整進行思考分析后認為,此次改革滲透著今后英語教學的趨勢:英語教學正從“應試性”向“實用性”和“功能性”轉變,真正體現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與時俱進為基點,落實聽、說領先的教學原則,最終實現學生對語言的交際功能的掌握。在語言綜合能力的運用中,聽力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因為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涉及語音、語調、語法和社會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識。沒有聽的過程就不可能實現說的結果,語言的交流也就無從談起(教育部 2011)。假如聽和說沒有起到先導的作用,那么讀和寫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難以飛躍到新的高度。
筆者通過課堂觀察、課后交流及調查,發現目前英語課堂聽力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并將其整理如下:
問題一:對于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教材中稍難一點的聽力材料,部分教師采取放棄教學的態度。試想,教與學的過程被拋棄了,那么積累的機會還存在嗎?教學的實效性又能達成多少?
問題二:每年的4~5月份,有不少初三英語教師會運用“中考聽力訓練”的教學策略。試問,聽是語言的交流方式還是只是考試的形式?
問題三:大部分初中學生在初三畢業時,僅僅習得了“啞巴英語”,這難道不是實際教學目標與日益國際化的社會人才培養目標的背道而馳嗎?
經過課后的教學反思和課外的調查談話,筆者認為,以上現狀必須改變。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其次要“盤活”自己的腦筋。于是,筆者嘗試從七年級學生抓起,通過設計多樣化的聽力活動,把聽力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真正體現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以2012年新外研版《新標準英語》七年級全冊“聽說課”(即每個模塊第一單元的聽力內容)為例,探究聽力的特殊作用,設計課堂聽說教學的多樣化實踐活動。
從心理學的研究來看,聽是信息的輸入過程,聽到的信息量比讀到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聽到的信息轉化為感性知識比讀到的信息轉化為感性知識的速度要快得多;聽到的信息往往比讀到的信息更加生動、深刻,不易遺忘;同時,還能有效地培養語感。因此,在情趣盎然的氣氛中培養學生的聽力,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Module 2 My family的聽力內容與“聽與讀”的對話內容幾乎相同:Tony向Daming介紹他的家庭成員,所用句型為“This/That is Tony’s...These/Those are Tony’s...”。而本次的“模塊任務”恰恰是“Writing about my family”,直接切入話題,起到點晴的作用,為進行“說與寫”的話題(My family)輸入大量的背景語言材料。根據初中生善于模仿、聽覺靈敏的特點,筆者為此次教學內容設計了兩個活動,以體現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掌握指示代詞單、復數的兩個句型:This/That is sb.’s...These/Those are sb.’s...
此次活動設計分為兩個步驟,目的是讓學生先聽音辯詞,突破語音障礙,為第二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Step 1:Now look at the photo of Tony’s big family.Let’s get to know his family members.
Lead the students to say the family members like this:
This/That is Tony’s...
These/Those are Tony’s...
Step 2:Look at the photo of Tony’s famil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expressions from the box.

Look!This is a photo of Tony’s family.His mother’s parents are on the left,and his father’s parents are on the right.The woman next to his mum is Aunt Liz.The boy and the girl in front of Paul are Mike and Helen.
2.自主合作/Pairwork
T:Do you have a happy family?Please show us the photo of your family?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like this:
A:Is this your...?
B:Yes,it is./No,it isn’t.
A:Are these your...?
B:Yes,they are./No,they aren’t.
A:Who are the girl and the boy?
B:They are my cousins.
識記詞匯就是理解和領悟詞語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丁玲 2010),而聽力教學正是幫助學生突破語義障礙、增強學生領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聽到對方說出的內容時,就能迅速地辨音、準確地辨義,然后根據詞義、句義迅速作辨析、思考、歸納,從而悟出文章內容的大意。例如,Module 3 My school的聽力內容為“描述教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設計了“短文填空”的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把本單元要求的“四會詞匯”的音、形、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利用語段辨語音、記詞形、析句義,達到“三贏”的教學效果。活動設計如下(畫線詞匯為要求填空的詞匯):
Listen to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
Look at this picture,Lingling.This is my classroom.It’s not big.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my class.Sixteen are girls and fourteen are boys.There are thirty desk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s.On the teacher’s desk,there is a computer.There’s also a television,but there isn’t a map on the wall.
掌握語法就是了解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常用表意功能(丁玲 2010)。根據這個要求,在開展Module 10 Spring Festival的聽力教學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兩個學習活動:
1.Listen and get the main idea.Lingling’s family are getting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
此設計為“泛聽”活動,旨在讓學生獲取對話大致內容、關鍵句子信息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
2.Listen again and work in pairs.
A:What is Lingling/her mother/her aunt/her grandma/grandpa doing?
B:She/He is making the lanterns/...
A:What are Betty and Daming doing?
B:They are learning the dragon dance.
A:Is Lingling’s father helping the family now?
B:No,he is working/at work now.
此設計為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動。通過靈活機動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能在所創設的語言情景中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如此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為學生建立了學習英語的信心,更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了檢測輸出語言的正確性,筆者把學生所寫的句子集中抄錄在黑板上,讓大家相互檢查句子是否正確。學生在相互檢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現在進行時態”的語法學習,學會了be doing的句子結構。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豐富的聽、說語言素材是創造多彩寫作內容的基礎。所以,在開展七年級(下)Module 7 My past life的聽說教學時,繼“Listen and number the questions as you hear them”和“Now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the box”兩個活動后,筆者設計了寫作式“篇章支架”的口頭輸出活動。這種趁熱打鐵的方法,一是幫助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掌握be動詞的一般過去式(was/were);二是通過以“說”促“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技能;三是讓全體學生在體驗、參與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具體的活動設計如下:
Work in pairs first,then share your past life with the class.You can say like this:
Hi,everyone.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my past life here.I was born in...The name of my primary school was...And...was my first teacher.She was...but...My first friend(s)was/were...He/She was/They were...At that time,...was my favourite subject.And my class was big/small.I think...
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語言的“聽”和“說”無疑是相輔相成的兩種重要能力,而這兩種能力的形成絕非朝夕之事,它需要經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潛心探究聽力文本,用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經過持之以恒的聽說訓練,引導學生克服“拒學”的情緒,進而走向“渴學”“樂學”的境界,學生就一定能信心百倍地說:“我愛你,英語!我們能描繪出你的多彩世界。”
教育部.201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