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鄭軍里,廣西南寧人,1982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后進入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深造,得到了黃胄、葉淺予、蔡若虹、楊力舟、王迎春等名家指點。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引起美術界廣泛關注,并得到畫界前輩張仃、周韶華、常書鴻、范曾、劉勃舒等人的高度評價,這次畫展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其作品曾參加第六、八、九、十屆全國美展,并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等收藏與陳列,曾先后榮獲廣西“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廣西人民政府授予的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等等。
鄭軍里的人物畫藝術根據不同時期的風格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工筆人物畫
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鄭軍里的藝術創作主要集中在工筆人物畫方面,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工筆人物畫作品,如1981年創作的《金秋》描繪的是一個苗族姑娘金秋時節四處驅逐麻雀途中口渴飲水的情節,表現了少數民族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作品中鄭軍里十分注重對“寫意”的表現,全圖沒有設置過多繁雜的背景,而是僅僅抓住了主題人物、水、稻穗、麻雀,十分簡潔,做到了簡而不空、淡而不薄、物象少而意境深遠的效果,大面積的空白經過色彩的渲染之后,顯得幽靜、空曠而悠遠,使中國畫的靜、遠、淡的意境得到很好地表達。該作品參加了文化部、中國美協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選展”,并發表于《廣西美術》封面。還有1984年創作的《盛夏圖》是一個大場面的藝術創作,畫中表現了瑤民夫婦二人與兩位女兒在夏天耕種完畢回家前的情景。作者對主題人物的描繪,舍棄了明亮的色彩,而是使用復色(偏灰一點的顏色)來塑造瑤族勞動人民的樸實與勞作的狀態,這與盛裝的瑤民有極大的區別,更能體現出勞作的場景。人物造型也沒有加以拉長式的美化,而是在身高上適當地予以縮短,更突出了長期從事勞動的瑤民的身體特征。色彩方面,作者將一望無際的山與農田作為背景,但通過平遠的處理方式使畫面得以延伸,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淡淡的色彩與流動的云氣使背景顯得異常安靜,更突出了主題人物的活動。整幅畫靜中取動,意味深長。此畫入選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后來發表于《廣西日報》。從此之后,他基本停止了工筆人物畫創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寫意人物畫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鄭軍里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基本功扎實,造型準確,線條遒勁有力,設色技巧純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比較重視工筆畫的寫意性,重視意境,他的畫不是照片的簡單臨摹,或者是人物生活場景的照片化,這一點在那個年代難能可貴。
二、“歷史人物”寫意人物畫
20世紀80年代中期,鄭軍里藝術創作的重心便完全轉向了寫意人物畫。此時,他的工筆人物畫創作正是高峰時期,能在全國美術展覽中入選、獲獎,但他卻很理性,對藝術創作很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簡單的盲從。
在轉向寫意人物畫創作以后,鄭軍里一直在研究寫意人物畫的“意象性”,他認為寫意畫不是簡單的粗筆揮灑,而是應該突出“意象性”。他一直研究并將這種“意象”創作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這一命題在他的120余幅歷史人物組畫中得到了完美表現。為了創作這批歷史人物畫,鄭軍里天天泡在圖書館里,翻閱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獻資料與圖片資料,盡可能深刻理解所描繪的對象,然后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處處體現著“立象盡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的法則。為了更好地表現好這些歷史人物,鄭軍里對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技法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選擇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古代英烈成了關鍵問題。因為我所選擇的人物大都是豪邁、奔放、陽剛大氣的古代英雄、豪杰、文學藝術家、愛國志士。他們之中大部分人既能在沙場躍馬馳騁,又能創作流芳百世的詩歌和永垂不朽的書法繪畫。在刻畫他們形象和性格特征時就不能單方面來認識他們,必須考慮他們的雙重性和幾重性,所以我采用了中國畫獨特的技法——‘大寫意來表現他們,力求既能表現他們粗獷豪放的一面,又能細致地刻畫他們具有的深邃的文化素養一面。”①
這一批歷史人物畫在中國美術館一經展出,立刻引起不小的轟動,劉勃舒、常書鴻、程至的等老藝術家們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褒獎,認為鄭軍里的這批畫很有價值,面目很新,很有想法。評論家夏碩琦在《墨彩交融、立象盡意》一文中對鄭軍里的這批歷史人物組畫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其云:“那恣肆縱橫、元氣淋漓的筆墨,簡逸奔放、不尚法度的造型,使人在彩墨交融的蕭蕭數筆之中,窺見了畫家對歷史與現實的深沉思考,對華夏英烈們體現的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畫家在想象力的自由馳騁之中,閃爍著藝術創造的靈光,激蕩著心靈的沖動,他以初生牛犢的勇敢精神,為畫壇吹來一股清風。”②張士增在《筆精墨妙、神形兼備——漫談鄭軍里的寫意人物畫》中認為:“鄭軍里筆下的歷史人物,大都出自唐詩宋詞、民間傳說,許多是史有所載的真實人物,可以看得出,他對這些人物畫的形象和性格都做了具體生動的刻畫。他運用了大寫意的造型和筆墨,不但避免了通常歷史人物畫形象概念化的弊病,而且更增加了畫面的沖突性、戲劇性和感染力。畫家對創作中何時何處該放,何時何處該收,都有適度的控制。而放又放得開,收也收得住。”③這些極為肯定的評價使鄭軍里更堅定了自己的藝術道路與前進的方向,更將傳統意象理論作為自己以后創作的指明燈。
鄭軍里的歷史人物畫十分重視神韻與意趣的表達,他將自己對歷史英烈人物們的崇敬之情通過手中的畫筆盡情地揮灑,將這份情灌輸到自己藝術創作的始終,使這些作品蘊含著濃濃的情意。在創作中,他比較重視氣勢,下筆奔放瀟灑,將水彩畫的技法技巧融入到中國畫的創作中,使用潑墨的技法,有著風雷激蕩的感覺,抑揚頓挫,酣暢淋漓,毫無拘束,如《羲之愛鵝》《徐渭像》《周勃像》《莊周夢蝶》等,在這些作品中,他將古代畫論中的“立象盡意”“遷想妙得”等美學命題在自己的創作中完美地予以闡釋。
三、“少數民族風情”寫意人物畫
在完成歷史人物組畫之后,他的創作思路更加清晰起來了,能否將這種大寫意的技法與意象藝術的創作理念運用到現代人物畫題材中呢?能否運用到自己熟悉的廣西少數民族人物畫創作中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多次下鄉寫生采風,用這些素材一次一次地進行著探索與實踐,在積極的嘗試與不懈的努力下,終于又形成了自己新的面貌與風格。
鄭軍里將廣西少數民族人物作為自己長時間藝術創作的題材,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一方面,自己身為瑤族人,常年生活在廣西,對廣西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非常熟悉,他多次到少數民族地區寫生、采風,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他知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己身在廣西,不能去畫自己不熟悉的其他地方的人和事物,畫也不一定能畫好。更重要的是現代畫都市題材的畫家太多了,他并不想去跟風,只想隨著自己的藝術感覺抒發自己的情感,也許這樣更顯得獨樹一幟。
鄭軍里的廣西少數民族人物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用水,淡墨、淡色在他的筆下呈現出異樣的韻味。以《桂西雨》為例,作者通過大量的用水使墨、色較淡,然后大筆揮灑,信手寫出,意味深長,然后施以膠或清水噴灑,將雨天的效果表達得恰到好處。他對水的應用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許多人是害怕用水多了會使畫面變軟,沒有力量,而他則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水容易留下筆痕的特點,使自己的畫面很見筆,很干凈利落。由于水使用得好,因此他的畫很清雅,別有一番景致,清潤、自由、空靈、寧靜、平和等這些形容詞加在一起也許都不一定能描述出它的美。他的這些用筆、用墨習慣、特點與北方徐悲鴻教育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人物畫家風格迥異,而獨具特色,是屬于典型的南方式的寫意人物畫,這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目標。
鄭軍里的繪畫十分講究用筆,中鋒、側峰兼用,用筆變化極其豐富。他用筆大膽,率意中有著嚴謹,瀟灑中透著準確,這需要畫家對人物、動物的結構了解得非常精準,胸有成竹。他將書法用筆的輕重、緩急、提按、方圓、頓挫等感覺運用到人物畫創作中。著名畫家陳玉圃也看到了他善于用筆的特點,其在《心音地長嘯——鄭軍里繪畫藝術》一文中云:“軍里對筆墨深悉個種三味,其線條運用生動和暢,運轉自如,或逸若游絲,婉麗而雅;或勢若崩云,雄強而奇。筆恣縱橫,信手揮灑似不經意,而筆筆精到略無疏漏處,意趣天成。或放、或收、或抑、或揚、或挫鋒而變,或頓筆而奇,凡筆隨意轉,略無滯礙。”④
鄭軍里還十分注重寫意畫的造型,寫意畫的造型與工筆畫有著極大的區別,寫意畫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有所舍棄,是在經過藝術家提煉、概括后形成的造型。在鄭軍里的畫里,注重的是意象造型,他說:“東方的意象藝術造型區別于西方具象、抽象藝術體系,它既沒有再現物象的種種自然屬性,也沒有符號式的理解生活,而是體現那看不見則又感覺到生命內在律動的思想,以靈活機動的表現方法去再現物象的神情意趣。”⑤
不僅鄭軍里的小品畫是如此風格,即便是大型創作也是風采依舊,如《春風》《大山之子》《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雷沛鴻》等。以2012年創作的《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雷沛鴻》為例,此圖是廣西近現代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作者構圖極其疏朗,沒有進行大場面的人物組合與排列,也沒有進行過多的背景刻畫,僅僅是對主體人物雷沛鴻進行了深刻地描繪,旁邊配以幾個隨從。技法上畫家運用寫意的筆法與酣暢的墨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雷沛鴻的氣質與學養。整幅作品清潤灑脫、水墨淋漓、意味深遠。
概而述之,鄭軍里的作品清新自然,水墨淋漓、意趣十足,用筆奔放雄強,毫無滯弱之感,作者并不追求博大雄渾的雄壯美,而是將清新雅致、格調高雅、安詳恬靜的南方獨有的藝術美演繹得淋漓盡致。
注釋:
①鄭軍里.眾里尋他千百度——用傳統意象理論指導中國畫創作[J].南方文壇,1994(2).
②夏碩琦.墨彩交融 立象盡意[J].美術,1993(12).
③張士增.筆精墨妙 神形兼備——漫談鄭軍里的寫意人物畫[J].藝術探索,2000(3).
④陳玉圃.心音地長嘯——鄭軍里繪畫藝術[J].藝術探索,2005(4).
⑤鄭軍里.自言自語[A].魏恕.厚德載物——鄭軍里美術研究文集[Z].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