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星
摘要 環境壁壘又稱綠色貿易環境壁壘,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相比那些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合理性、合法性、廣泛性、隱蔽性和歧視性等特征更為全面而明顯的表現出來了。筆者在此簡要分析環境壁壘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到底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環境壁壘 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 對外貿易
環境壁壘于20世紀80年代產生,90年代興起,屬于非關稅貿易壁壘,是一種技術壁壘。相關專家對此下的定義是:“環境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愿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而當時的興起其實是發達國家用來對付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手段,從而將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遠而拒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在1991年禁止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相關制品的進口,明則保護海豚,實則保護貿易和國內經濟。當然到目前為止,除了出于對于生態和健康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控制貿易市場的方式之一。
環境壁壘有很多的形式。環境附加稅是發達國家用來保護環境,限制進口貿易最早采取的手段。同時,發達國家由于自身的技術水平比較高,那些所謂的環保標準也都是根據其技術水平來制定的,也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很多產品都被拒之門外。其次,綠色標志,即由政府或者官方部門將一些環境標準圖標,印制在商品及其包裝上來表明其符合環保要求。它是進入實施環保標志國家的通行證,對于本國市場的保護力度顯而易見,但是也增加了他國的貿易成本。除此之外,發達國家陸續制定各種法規條例將可以回收利用、易降解的環保包裝流向市場,從而規范包裝,間接加大了產品流通的難度。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發達國家用于制衡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而架起的重重索橋,目的就是減緩其進入全球市場的步伐以及加大其貿易的代價。
而對于中國,我們主要的貿易都流向了日本、歐盟、美國、韓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這些與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高達85%以上的國家地區,大都是貿易環境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之地。但是我國很長時間里都忽視了對環保產業的發展,也因此在短時間內想要達到那些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是極為不易的。而且倘若發達國家介于自己的環保優勢,制定過于嚴苛的標準要求,那么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帶來很大的不便與消極影響,外貿出口將面臨縮小的可能。
環境壁壘的實施涉及很多環節,包括生產產品、加工產品、物流過程、銷售產品一直到售后等各個方面。通過一系列的要求形成一個完整的環保管理體系,這樣在各個環節我們都需要進行檢測鑒定調整,也加大了我國出口的中間費用和成本,進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出口的競爭力。相關地,我國出口企業與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隨之有所下降。
還值得提的一點是,近年來的雙邊和多邊貿易摩擦越來越多,發達國家己區域自由貿易化的形式,將區域外的產品排斥之外。而隨著世界經濟的集團化和區域化,中國與很多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區域性組織因為環保問題而影響貿易關系,這樣對我們外貿的穩步發展是很不利的。所有這些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但是另一方面,環境壁壘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樂觀的引導。首先促進了我國綠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并且利用國際先進水平使綠色產業得到更大的發展,使產業結構得以進一步的調整。其次,促進我國企業向國際標準邁進,使其對于環境的認證得到強化,有利于提高自身實力,使自己的企業做得更好,產品更完善。從而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再者,環境壁壘也可以提高中國經濟運行的質量,是我國的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鍛煉空間,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最后,環境壁壘的出現使我們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態,關愛人類健康的重要性,達到更大程度的和諧。
總而言之,環境壁壘給中國的經濟帶來的不僅是挑戰,還有機遇,面對這些,我們應該積極應對,在艱難中找到更加合適的經濟發展方式,使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產品,我們的經濟運行,在綠色貿易中日益成長,從而在全球國際貿易中發揮得更加出色。同時,對于環境壁壘帶給我們的險阻,中國應該認真對待,嚴格審視自己,不斷創新,提出有效合理的防范對策,盡可能地減少貿易成本,改進技術和管理制度,讓綠色貿易帶來的積極效應發揮到最大限度。加強環保意識,注重生態和諧,遵守環保標準,對綠色認證的申請重視起來,使中國的經濟成為綠色經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