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平
摘 要: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以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但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不重視、認識有偏差,致使2014—2020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關聯仍不甚緊密,無法解決教育與經濟、社會脫節的主要矛盾,通過改革形成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教育結構仍很艱難。
關鍵詞:職業教育;改革;規劃;思考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此,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意圖通過職業教育體系改革,使之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適應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生產生活多樣化的要求。為貫徹國務院的決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然而,長期以來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和民眾對職業教育的不重視和邊緣化傳統,決不是在短時間就能夠逆轉過來的。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得靠中央政府站在經濟、社會和教育協調發展全局的高度,以戰略眼光、現代理念和國際視野進行頂層設計,教育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合力共同推進,才有可能盡快建立。然而,現行的改革規劃卻對其艱巨性認識不足:
一、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較大偏差
(一)地方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的主動性不足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服務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保就業、惠民生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制度性安排。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是與職業、就業、人力資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考慮的主要思路應是站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勞動力資源該如何配置才合理的問題。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支撐問題,靠的就是發展職業教育。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體制,決定了各級政府官員對于舉辦教育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在他們眼里,GDP才是第一位的,與其投資于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不易見效的公共服務項目,不如直接投資于工業、農業、房地產、市政建設等等能短期拉動GDP的項目,這樣才易做出政績。沒有中央的壓力,各級政府對于教育的投入從來都不會是主動的,原因是對政府官員們來說,投資教育并不能產生直接效益,即使能產生長遠效益,也會因為任期制的關系難以把政績算到自己頭上。結果雖然國務院下指令性計劃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不得少于規定的財政收入比例,但各地總會變著法子降低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
(二)教育界對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把握不到位
在上述這種環境下,教育管理者除了向各級政府要錢,應多思考如何將教育的舉辦與地方的經濟和社會建設掛起鉤來,吸引地方政府官員們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真正將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考慮。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其實已經不僅僅是教育層面的問題,也不是教育部門所能獨立解決和承擔的問題。要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要努力形成這樣一種機制: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聯,投資職業教育能較快拉動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而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有賴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撐。這個關聯點和支撐點其實就在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勞動力資源開發是政府的事,勞動力資源儲備才是學校的事。政府投資教育最直接的動因,是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職業院校必須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政府的需要,才能真正得到政府官員們對教育發展的支持與幫助。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做的,就是調整自己,適應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行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必須跳出教育來推進職業教育,其實改革的主體在政府、在社會,而不僅僅在教育界,改革的關鍵在于政府頂層設計中對職業教育的定位。這個位定好了,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教育機構就要按照這種引導主動調整、適應和改變。
(三)社會視職業教育為低端教育的觀念沒有改變
在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教育是十分受重視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們骨髓之中。但這個“教育”,指的是“精英教育”,民眾皆希望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使自己的子女成才、成為精英,步入“高大上”的社會生活。在中國社會,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第一次分流,最有可能成為精英的讀重點高中,仍有可能成為精英的讀普通高中,沒有希望靠讀書出人頭地的則讀職業高中、技校和中專等中職學校。高中后再分流,最有可能成為精英的上985、211重點高校,仍有可能成為精英的上普通本科,基本沒有希望成為精英的上高職院校。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中職也罷、高職也罷,職業教育就是一種低端教育。那么在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眼里職業教育又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目光主要投向當地的重點院校或普通教育,有重點大學的關心重點大學,沒有重點大學的關心普通本科,沒有普通本科的才關心職業院校;資源、人才、政策、撥款等等,都向重點院校和普通教育傾斜,中職、高職只能與低端、偏門、繼續、成人教育掛鉤,在國民全日制教育系列之中居于最不重要的位置。這種觀念如果不設法加以改變,現代職業教育體制的建立與發展,終究只會停留在文件紙面。
二、教育行政部門對現行的職業教育改革著力不夠
(一)職業教育改革只是放在現行教育體系框架內展開修補和改良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出臺后,教育部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很快制訂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認真閱讀《規劃》,我們不難發現,《規劃》只是在現行的教育體系框架內對職業教育進行修補和改良,沒有突破原有的教育改革發展思路。《規劃》中的內容,有操作價值的很少,有創新引領價值的更少,沒能做到將職業教育的目標與具體的路徑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矛盾和進行了有意回避。以此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思路不清晰,步子不大,恐難有成效。
(二)職業教育在教育系統內仍呈弱勢地位
當前,教育部、各省教育廳管理教育的主要精力和興趣,主要放在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出臺的文件、政策,大多站在這個角度。高等職業教育即使納入高等教育,也只是其中的偏門和補充。《規劃》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有學位授予權的各院校中也只是賺錢的新方式與新途徑,師資、授課方式、培養方式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并無多大差別。所謂的職業教育本科生、研究生培養純屬一句空話。同樣,在地市以下教育局,重點中學的建設才是重要的,職業高中、中專是放在最次要位置的。人為地將中學分為重點中學、普通中學、職業高中,實際上是將中等職業教育矮化到連普通高中地位都更低的地步。
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分管職業教育的領導和管理職業教育的部門,地位都是不高或不顯的。在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的數據中,職業教育院校的生均撥款額,大多要在普通教育院校生均基礎上打個折扣。一句話,在教育部門內部,職業教育是呈弱勢地位的,是被歧視的。試想,連教育行業內人士都瞧不起職業教育,社會各界民眾能對職業教育高看一眼嗎?
三、現行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實踐價值不大
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建設形成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教育結構,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我國當前的很多教育管理者,素來喜歡關起門來搞教育,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喜他人插手,導致中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關聯不甚緊密。2014—2020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仍然是關起門來,由掌握教育界話語權的從事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專家學者按照他們的思路、立場折騰出來的東西,沒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沒有按照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的目標重新建構教育體系框架。就教育論教育,終究跳不出關門辦教育的藩籬,終究無法解決教育與經濟、社會脫節的主要矛盾。在筆者看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建設目標設置不夠科學
《規劃》將總體目標設為“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從建立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教育結構角度而言,這是不夠的。我國的教育現狀是:通過職業教育進入社會就業的人數遠遠大于通過普通高等教育進入社會就業的人數。而且,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職業教育還應大幅擴展,除了研究型大學培養人才渠道,其余人員在就業前均應接受各類層次的職業教育。從這個角度說,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位置不僅僅是“重要”,更應是“主要”才合理。
在達到總體目標兩步走的路徑中,《規劃》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量化目標,只與現有的中職教育、大專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有關。《規劃》中提出的“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所培養體系”路徑、量化指標基本未涉及。
(二)教育體系的基本架構設置有待商榷
在《規劃》的基本框架體系中,普通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繼續教育體系并行不悖,職業教育體系與另兩者存在交集勾連。然而,試問;何謂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連普通教育都不如誰還愿去學?接受普通教育者就不需要或不能接受繼續教育嗎?普通教育為什么不能定位為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現在不是全部都由普通高等院校在舉辦著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莫衷一是。別說社會各界人士,就連教育行業內的人士或專家,真分得清各種概念之間的界限嗎?這都是抱著以往的“精英教育”傳統不放、矮化職業教育的結果。“普通教育”這個概念,根本就屬于抱殘守缺、形同雞肋的東西,早就應該揚棄。
(三)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設置不夠完整
《規劃》將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設為十二個方面;包括優化職業教育的產業布局、區域發展布局,加快民辦職業教育,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完善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建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完善“雙師型”老師培養培訓體系,加速數字化、信息化進程,建設開放型職業教育體系等。縱觀這十二個方面,仍然是站在教育本位談教育改革,就現有職業教育談職業教育改革,談不上規劃,更遑論有多少改革,最多只是修修補補和改良。對于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為重要的內容,如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統一中等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國民教育體系框架結構等等,均未涉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規劃建設,最重要的是厘清教育與職業、經濟、產業之間的關系,區分勞動力資源管理部門與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界限,并在教育系統內部對研究型教育和應用技術教育進行劃定。
途窮則思變。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劃歸上層建筑的范疇,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建設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并進而穩固經濟基礎。正因為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不能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國務院才需要出臺文件加以推進。如何通過改革形成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結構,提升國家的競爭力,這才是現代教育體系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其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就是教育對經濟、產業發展的適應過程,就是要通過對教育體系、教育框架的調整來對教育本身進行重新定位和規劃。不扭住這要根弦,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不可能成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2]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作者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