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金亮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化學專業英語在理工科高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然而,該課程在地方性高等學校的實際教學成果并不理想。本文結合作者在地方性高校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現狀深入分析,探討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關鍵詞】化學專業英語 教學改革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一體化,使得科技、信息的快速交換以及人才流動性與日俱增。英語教育,特別是專業英語的學習和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化學作為一門現代科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今生活各領域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化學工業的發展,然而也面臨著巨大的環境保護壓力。這也正是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正大力開展的動力。
化學專業英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閱讀英文科技文獻獲取專業知識、使用英語撰寫科技論文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然而,各高校的教學成果差異顯著,特別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化學專業英語的實際教學情況遠沒有達到上述目標。因此,了解化學專業英語教學現狀,探討化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化學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多數高校,特別是地方性高校,盡管將化學專業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但課時較少,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陳舊、師資力量不足、教材選用不當、學生重視不足等問題。在化學專業教學主要采取普通英語“詞匯+翻譯+閱讀”教學模式,少有涉及學生了解化學專業的國際前沿,也無法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語言綜合技能。這種教學模式未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化學專業英語課程特點
化學專業英語具有詞匯量大,專業性強,專業術語多、公式化表達、大量使用被動語態、非限定動詞及條件句、長句,與生活聯系較少等特點。科技英語著重講述客觀現象和科學真理,要求表達客觀、內容確切、行文簡潔。與日常用語及文學語言相比,專業英語句型較長,結構嚴密緊湊。專業英語不同于大學英語課程,也不同于專業課程,而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三、化學專業英語課程面臨的問題
基于上述專業英語的課程特點,不同高校在化學專業英語教學中也面臨著各種困難。總的來說,這些困難由下面幾個方面因素造成:
1.化學專業英語精品教材少。教材的廣泛性和豐富性對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目前國內高校的課堂教學仍然以“依教材而教學”的模式為主,對教材的要求更高。目前出版的化學專業英語教材中,大多教材以大篇幅的文章和詞匯為主,雖然文章涉及化學有關的各個方向,但是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教學需要的精品教材有限,可選擇性相對較小。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化學專業英語的教學面向的是高年級的化學專業本科生,一般安排在大學三年級下進行,由于忙于求職就業和研究生考試,相當一部分學生忽視了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英語也不例外。
3.教師化學專業英語水平良莠不一。部分教師自身專業英語水平不高,只會按本宣科,上課離不開教材,更傾向于傳統的閱讀+翻譯的授課方法,內容枯燥無味。化學專業英語教師一般是先教詞匯再讀課文,最后翻譯,通常一節課教師從頭講到尾,課堂組織形式單調,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的老化,教師講得無趣,學生聽得乏味,學生只能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效果不佳。
四、解決方法
1.豐富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以視聽材料為輔。合適的教材應當適應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難度適宜、基本涵蓋化學二級學科基礎知識,并不斷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意見及時加以改進。內容應包含無機、有機、分析、物化等化學主學科中基礎知識介紹。
視聽教材為輔是必不可少的。視聽教材的選擇可利用國外公開課為資源,例如麻省理工的公開課(MIT open courses),選擇化學類相關的課程,講解部分英文教學的視頻。另外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科技公司在推廣自己品牌時制作的化學科技給生活帶來的極大改變的英文視頻,例如全球芯片生產商Global Foundries AMD制作的“From sand to chip”此類高科技科普視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升教師自身化學專業英語水平。由于化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元素、常見無機物和有機物的英文命名,掌握構詞規律,了解文獻中的常用句式,掌握翻譯技巧,正確理解教科書中文章的含義,還需要了解化學化工領域的前沿動態以及國外化學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將自己的發明創造和教學體會用英語表達出來參與國際交流。因此,這就使得對教師的專業英語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化學專業英語教師除了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外,還需擴展在化學前沿的眼界,通過觀看國外化學專業的實際教學視頻,來提高自身的專業英文素養。經常性的閱讀美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等網站的優秀的相關性英文文獻,且對相關文獻文章題目、摘要、關鍵詞等做總結,用于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月生,夏祥翔.廣東化工,2007,34(10),119-123.
[2]席艷君,劉泳俊.廣東化工,2009,36(191),88-89.
[3]張文廣.內蒙古石油化工,2013,5,91-93.
[4]韓萍,朱萬忠,魏紅.外語界,2003,2,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