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如云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客體,又是自身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雖是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但教師的教只能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中,完全服務于學生的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構建緊密聯系、逐步深入、相互促進的“自學——質疑——研討——運用——創新”的新的教學模式。
一、自學是基礎
自學是教學模式最基礎的一環。曾經的“聽——記——練”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老師的講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性,而自主教學模式提倡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就掌握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就能獨立地獲得和更新知識。在自學環節中,教師應根據文本精心設計自學提綱,學生以提綱為依托,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自讀課文,查閱字典認字識詞,圈點畫記,整體感知課文,然后再匯報通過自學讀懂了什么,是怎樣讀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通讀課文,提倡以小組合作學習和班級范圍學習交流的形式展開自讀,讓學生在自讀中發現問題,在自讀中解決一些問題。
二、質疑是引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教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題的方法。如“揭示矛盾法”、 “辨別差異法”、“比較優劣法”、“找原因法”等等。通過這些方法的訓練,使學生漸漸掌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養成多思、善思、大膽質疑的好習慣。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對現有的答案和教師的講解進行質疑,目的是培養他們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維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在“質疑”這一環節中,學生往往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問題和理解課文內容關系比較密切,有的關系則不大;有的帶有普遍性,有的只有個別學生不理解。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提出問題后馬上梳理歸納,有的當時解決,有的則放到“研討”一環中去理解。
三、研討是關鍵
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質疑作恰當的處理,因讀書不認真而產生疑問應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釋疑;學生自身經過學習可以解決的,就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具有導向性、啟發性的疑問,教師首先要表揚提問的學生,而后從全文入手精心設疑或啟發學生從全文入手質疑,問題的設計要有助于啟發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受到文本內容的熏陶,獲得豐富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并揣摩、體會寫法技巧。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文本,然后展開研討,教師相機點撥,最后匯報交流,使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啟發,在匯報中拓展思維。給學生提供發表見解的時間、空間,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要,從而激發他們去開啟智慧之門,發展個性。教學活動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要發展他們的智力,要進行嚴格的語言文字訓練,按照小語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做到 “以語言訓練為主,以學生實踐為主,以指導讀書為主”。
四、運用是目的
“學以致用”,“運用”是為了促進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形成。長期以來,人們認識的偏狹加之“應試”的指向,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在深入推進“兩個有效”的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學生對課本知識和內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我們主張給學生布置運用性作業,讓學生獲取生動活潑的發展。比如根據課文特點,或背誦積累語句,或練習復述,或表演再現課文內容。學習了一句歇后語,可以直接將之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根據訓練的需要,適當安排小練筆,或進行一篇帶多篇的拓展閱讀等等。
運用性作業有別于傳統作業的被動復制,它在強調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主動實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和合理表現。有人這樣說過: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哪里有語文,哪里就有生活。語文教學要以生活為出發點和歸宿,把語文課堂延伸到生活中,把五彩繽紛的生活搬到語文課堂,通過有效教學、有效訓練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用語文。
五、創新是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小語教師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對熟悉或已認識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重新進行思考,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奇思異想,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蘆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