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蘭
多年來,識字教學由于在理念上的眾說紛紜故在形式上表現得異彩紛呈。雖然在形式上百花齊放,但在實質上多數的識字教學還是通過分析漢字結構、拆分漢字筆畫、機械抄寫漢字形體的方式來加強對漢字的識記,這種把漢字當作僵死的符號來死記硬背,極大地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生的識字興趣、直接導致學生厭學、棄學。“字理識字”則是從漢字的特點出發,遵循漢字的造字理據和演變規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呈現漢字構字原理和文化內涵的一種識字方法。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字理識字”是承傳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字理識字有助于掌握漢字的構形規律
漢字的形體不是隨便畫成的,而是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說,漢字的構形有一定的理據。如果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把漢字的構形理據分析出來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某個形體的構形原理及其演變過程,讓學生掌握漢字的構形規律,這樣的識字教學,它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可想而知。漢字是一個互有聯系的符號系統,它們的組合有理據、有序列、有層次、有類別,只要我們掌握其中的規律,就可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以簡馭繁,成批識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昭”字,從“日”“召”聲,“召”又從“口”“刀”聲,共得三個基礎字,然后按構字原理循序漸進地聯系相關字形進行教學,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互有聯系的字形。如“召”組成“昭、招、沼、詔、苕、韶、紹、邵、劭、卲、笤、齠、髫、迢、岧”“昭”又組成“照”……諸如此類,先識字成為后識字的基礎,相關聯系的字互為背景,互有聯系又互有區別,這樣從字理出發按構形規律,系統地教學漢字,比起忽略字際關系的死教硬記來,效果無疑會好得多。
二、字理識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字理識字就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的析解,從中感悟漢字本身的深刻內涵,讓學生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如我們在教“大”和“男”時也可以這樣講,“人”跨腿伸臂表示“大”(這樣站立的人所占的空間和面積當然大了),古代在“田”間出“力”勞作的是“男”人(男字不但明確地定位了男人的社會分工,也反映了遠古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現狀),那么,當“大”“男”等字再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不會是抽象的筆畫符號,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則則美麗的故事,一個個神奇的傳說,甚至還會浮現出動態性的內心視像,較之抽象的符號識記,這樣講“理”的識字,其“質”是根本不同的。識字要以感知為先導,并有分析、綜合以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參與,而最主要的過程是記憶。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意義識記則印象深刻。講析字理的識字方法是抓住了漢字的構字原理,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記憶和聯系的線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三、字理識字有助于正確理解漢字的形義
由于漢字形體的局限和客觀事物相互聯系的復雜,漢字在據義構形的時候就難免出現一些形近字,加上長期的發展演變,現代漢字中形近字更多。其實,漢字構形是有依據的,漢字的演變也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能從字源上講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構造原理,又能從演變過程中說明某些因變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現實依據,然后結合辭例用法,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學生的印象肯定很深,讀錯用錯的機會就可能大大減少。例如:“盲”和“肓”,“盲”指的是眼睛看不見,所以從目;“肓”是指人肉體的一個部位:心和隔膜之間,故從肉,而“肉”跟“月”同形。這樣學生就容易區別了。通過這些字學生就可以做到因形知義,準確地區別字形,正確地理解字義,從而牢固地掌握漢字、達到正確應用漢字。
四、字理識字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
對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除了承傳語言文字的意義外,對提高青少年的傳統民族文化素養也意義深遠;對于社會而言,文言文教育能產生一種民族凝聚力,將古今的社會精英與廣大的民眾聯系起來,學好文言文意義重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相對于語文其他知識來說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對小升初孩子來說,更是頭疼。如何讓學生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為難情緒,我感覺如果我們從小學開始就用字理識字的方法來學習漢字,讓學生從漢字的古文字、字源義來學習、識記漢字,我相信到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效果會是截然不同的,如左耳旁,與山或高臺有關,“畢力平險”的“險”——險峻的高山;和“無隴斷焉”的“隴”——高山;“其隊可止”中的“隊”——通“墜”,從高處落下;“阡陌交通”中的“阡”——有高壟的田地。學生懂了左耳的意思,即使背不下來書下注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臨場發揮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關,它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思想交流和傳播的基本工具,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多年來的實踐研究證明,“字理識字”對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是承傳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作者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