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摘 要:生命教育與德育相輔相成,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開展生命教育是德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生命教育含義的理解以及對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的主要表現的分析,提出對策,以期幫助青少年學會尊重、珍惜生命。
關鍵詞:生命教育;德育;青少年;對策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吸毒、艾滋病、自殺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現象而進行的教育。生命教育通過各種方式,使青少年們能正確地認識生命及其存在的價值,并使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教會其尊重、珍惜生命,從而促進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事例,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和思考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問題。而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德育恰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生命教育缺失的現象。
1.學校的高要求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
教育者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給學生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主要表現在: 第一,強調德育為首,但又不加強德育,使學生難以適從。第二,不少學生害怕失誤,不敢去進行道德教育的實踐。有些學生怕受到成人的責備,不愿在社會實踐中去內化道德規范。第三,空洞的說教使學生對德育產生抵觸情緒,這種德育方式與生命教育所倡導的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是相悖的。
2.注重道德遵從而忽視生命個體的獨立性
學校德育培育的是道德遵從的人,而不是生動的生命個體。很多時候, 德育以是否聽話作為評價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沒能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為了成為眾人眼中的乖孩子,學生一味地遵從,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學校長期以來不改變這種狀況,不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內心不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就會做出危害生命的行為。
三、德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解決對策
生命教育本應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但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恰恰是一種普遍現象,很多事實告訴我們:對生命教育的忽視是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探討德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解決對策是很有必要的。
1.讓學生在關愛的環境中成長
對生命個體的承認與尊重是我們進行德育的前提,只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尊重他們的自由與天性,引導他們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在教育中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將生命本身的活力作為德育內化的動力,讓教師發現平時自己認為較差的學生身上的道德的光芒,并在這一點上進行突破,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鼓勵他們發揚長處,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讓其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長期的規劃,讓學生在愛的環境里茁壯成長。
2.采用正確的德育方法
為了實現一定的德育目標,在德育活動中教育者應采用正確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育方法的正確使用對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方法上,教師應倡導個體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個體,傾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構建更加人性化的德育體系,以充分尊重和發展每個生命個體。
3.讓學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對挫折
生命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要求。珍惜生命,勇敢戰勝挫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現實中的諸如學生暴力、自殺事件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進行珍愛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對生命的踐踏有時正是因為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太弱造成的。因此,學校應加強挫折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各種挫折都是鍛煉自己成長的搖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文娛、體育等活動,尋找業余愛好,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就會提高學生對挫折的應付能力,使他們變得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希望,生活的質量也會大大提高,從而也就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四、結語
為了使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賞生命的多姿多彩,享受生命的快樂和幸福,在德育過程中,學校要加強生命教育,努力使教育回歸本源,讓生命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激發每位學生去勇敢擁抱豐富、美麗、積極的生命,進而在享受生命中走向人格的完善,體會生命的真諦,實現生命的價值。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