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李紅杰

【摘要】通過經濟、外交、文化之間協調互動,全面打造國家綜合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通用模式。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實踐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大眾傳媒為主的單一傳播模式,亟須相關部門解放思想,大膽進行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形式創新,全面升級到整合傳播時代。我們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對口培訓一批專業人才,組建一支中國文化傳播基金,分期、分批建設一批中國文化體驗設施等,從而打造對外傳播新格局,真正提高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傳播;新格局
【作者單位】何明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李紅杰,五洲傳播出版社。
眾所周知,經濟、外交、文化之間協調互動,全面打造國家綜合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通用模式。以美國為例,早在200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綜合運用文化、經濟和公共外交等多種形式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滲透和推廣,特別強調要以美國企業為中心向全世界推廣美國式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并指出這是美國安全戰略的靈魂與核心。美國這種大文化的世界戰略有效地維護了其在全世界的文化霸主地位,以至于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也沒有對其文化地位產生絲毫的負面影響。而以此反觀中國對外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卻存在著以下不足:
首先是對外文化傳播與海外投資等經濟活動沒有協調互動,合力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格局迄今尚未形成。據商務部公開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有1.3萬家投資者在海外設立境外企業,企業數量達到1.6萬家,中國境外總資產已達1.5萬億美元。而根據2012年、2013年的發展趨勢估計,中國已經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在2015年底實現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500億美元,年均增長17%;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和營業額分別達到180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各為6%;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勞務55萬人,在外勞務超過100萬人的計劃。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的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迄今為止,經濟與文化雙輪驅動打造中國軟實力,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格局一直沒有出現。這導致中國資本在世界市場上“單兵突進”,在與西方跨國資本在技術、資源和人才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競爭的同時,長期處于西方輿論攻擊的被動地位。西方跨國資本為了應對中國競爭,充分整合了媒介、輿論等文化軟實力資源,對于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經營活動蓄意“妖魔化”,有的甚至顛倒黑白,無中生有,“中國威脅論”“中國新殖民主義”等輿論甚囂塵上,導致一些中國能源、交通等基礎建設工程受阻,并購失敗,項目運營產生虧損,并對中國國家形象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加強文化與經濟之間協調互動,打造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對外傳播新格局迫在眉睫。
其次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實踐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大眾傳媒為主的單一傳播模式,亟須相關部門解放思想,大膽進行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形式創新,全面升級到整合傳播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的逐步發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已經從圖書、期刊、報紙、電視、電影、廣播和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傳播,轉變成為不同媒介的高度融合,并需要進一步通過組織傳播和部分地區、部分國家的人際傳播,才能取得傳播實效。中國上萬家海外投資企業、幾十萬中國留學生和在全世界各地從事勞務、工程承包的近百萬中國產業工人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制造產品,它們在不同層面上承載著中華文化的信息而成為對外傳播的載體。從理論上講,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體系的一個有機組織部分。然而,無論業界,還是政府主管部門,都還停留在以外宣模式為主,依靠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對外傳播的層面上,一些具有廣泛傳播效果的資源、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還沒有被充分調動和組織起來。我們迫切需要進行對外傳播的管理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從單一的對外傳播全面升級到整合營銷傳播時代。如何拓展新形勢下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框架,把已經在海外投資、工程承包、勞務承包的上萬家企業主體以及中國制造的各種產品,同時賦予其文化傳播主體功能,這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學術研究機構和對外傳播機構合力探索才能完成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客觀上進一步加快了中國優勢產業和富裕產能向外轉移的步伐。為此,我們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打造對外傳播新格局。筆者建議可以實施“三個一”工程:即對口培訓一批專業人才,組建一支中國文化傳播基金,建設一批中國文化體驗城。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是對口培訓“一帶一路”國家的傳媒業人才,為中國文化產品全面走進絲路國家打造人脈網絡?!耙粠б宦贰笔羌谓洕?、內政外交與時空跨越為一體的重大國家安全戰略和經濟戰略,其核心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而文化傳播是推動“一帶一路”64個國家、地區文化交流,打造政策相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但迄今為止,一帶一路所涉及的64個國家中,我們只對歐洲部分發達國家以及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國家的傳媒業法律制度、行業現狀和發展水平等方面相對熟悉,對其他絕大部分國家,我們是不熟悉的。這些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水平較低,信息透明度不高,在全球文化傳播中的“知溝現象”明顯。以巴基斯坦為例,巴基斯坦擁有1.8億人口,其中多半是文盲并且沒有勞動技能。該國農業人口比重很大,62%的人口住在農村,而吸收了該國45%勞動力的農業對GDP的貢獻只有21%。因此,巴基斯坦年均GDP增長率只有5%左右。巴基斯坦新聞出版廣電等產業水平參差不齊,大體相當于中國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水平,再加上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存在,巴基斯坦政治不穩定,法律不完善,貪污腐敗嚴重,投資環境很差。類似情況在緬甸、印度、土耳其以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普遍存在。因此,我們亟須打造一個以絲路國家傳播業為核心的文化信息交流平臺。這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和貿易暢通,而且還會為中國大規?;A設施投資提供信息咨詢,避免投資項目的盲目性、重復性,使有限的資金投入產出最大效益。其具體操作方法是我們可以邀請絲路國家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傳媒行業的官員、主管和相關專業機構負責人定期來華進行短期培訓,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熟悉和了解絲路國家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現實需求,從而為中國圖書、期刊、影視以及文化演藝、展覽展出、漢語國際教育等文化產品全面走進絲路國家打造人脈網絡。
第二是建立一支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從“一帶一路”國家開始,逐步參與全球關于中國主題文化產品的生產、制作和傳播,為主動設置話題、議題和影響世界輿論提供抓手。
“一帶一路”的國家中,有許多是亞洲周邊國家,這些國家在親身感受中國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學習和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經驗、中國道路與發展方向及中國文化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經濟不發達,文化發展水平低,這些國家基本不可能大規模、有組織和有計劃地開展中國影視、圖書等文化產品的翻譯出版活動。另外,再加上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在世界輿論傳播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些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一些認知大多都是經過了西方思想價值體系的過濾。因此,這些國家很難形成對中國的客觀認識和真實判斷。以印度的馬拉塔語為例,該語言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使用該語言的族群主要分布在印度西海岸從孟買到歐亞并向內陸延伸至那格浦爾(Nagpur)東約160公里處。該族群是印度眾多族群中經濟較為發達,與外界聯系較多的一個民族,使用馬拉塔語人口數量約為6500萬人。但從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間,用馬拉塔語翻譯出版的中國主題圖書僅有一種,還是譯自英文的華裔法籍作家高行健的一部小說。西方輿論對于一帶一路地區的影響滲透程度可見一斑。
中國自古就遵循著國與國之間開展平等交流、文化互鑒和尊重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基本態度。這也是中國對外傳播事業60多年來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亟須設立一支專業化的中華文化傳播基金,重點支持如烏而都語、泰米爾語、孟加拉語、印地語、土耳其語和波斯語等一些與中國地緣相近、人員往來密切、使用語言人口基數大的國家,資助他們翻譯出版中國圖書、報刊等文化活動;鼓勵中國邊疆省份設立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大眾傳播機構,舉辦相關中國文化演藝和展覽、展示等交流活動;支持各類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拍攝、制作相關影視產品。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扶植專業組織結構,對這些地區的學者、友好人士和志愿者進行規模化培訓,加快“一帶一路”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的發展步伐。
目前,歐美國家的一些文化學術研究、出版基金,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整體處于維持甚至萎縮狀態,依然沒有恢復到2008年之前的投入水平。一些學術研究機構、文化機構紛紛向中國尋找資金支持,特別是“一帶一路”地區的國家對此要求十分強烈。如印度在2009年前后就通過聯邦法案,要求印度28邦和7個直轄區的大學開設漢語以及中國文化課程,但目前印度只有尼赫魯大學等少數機構能夠提供漢語教師培訓、漢語教材編寫和進行中國文化研究,對漢語學習相關方面的需求強烈。中國政府主導的對外工程計劃中,分別有2004年啟動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9年啟動的“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以及同年啟動的“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2009年啟動的“中華學術外譯計劃”和2013年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外譯與推介工程”。這些工程、計劃的設立對于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些項目均沒有針對“一帶一路”地區。因此,筆者建議新設立的中華文化傳播基金,由相關機構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的方法運作,從“一帶一路”國家開始,主動設立議題、話題,特別是重點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大學、研究機構有關中國主題的學術研究、會議和論壇,支持這些國家的相關影視、圖書、演藝、文化展覽和藝術演出等文化活動,積極塑造、傳播“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只有這樣,中國才能主導“一帶一路”地區的輿論和傳播,進而影響全世界有關中國主題相關文化產品的價值觀與傾向性,朝著促進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全球傳播和增強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方向發展。
第三,在海外建設一批集中國圖書、影視、演藝和漢語學習等于一體的中國文化體驗城,創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新業態。
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要在根本上摒棄專業分割、行業條塊管理的思維局限,改變“海外投資單兵突進”的缺陷,樹立文化走出去與海外投資雙輪驅動的戰略觀念,強化“資源產權觀”“走出去”利用資源的效用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再到國家級新區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都是不斷在特定區域讓渡權利,促進不同要素流入、聚集和發展。在這方面,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完全可以在“一帶一路”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區、自貿區以及在投資建設大型基礎設施的同時,設立集圖書、影視、漢語學習、演藝、茶藝和餐飲于一體的中國文化體驗城,使中國海外投資與中國文化傳播集于一體,并真正走進當地國家和社區之中。
長期以來,人們對政府公共品及其公共服務的理解多局限于國內,忽視了政府對外國留居的本國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要求。近幾年,在國家實行“走出去”戰略過程中,大量中國公民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在非洲、拉美等中國投資集中的國家,已經形成大小不一的中國人集聚區和生活區。特別是與中國接壤的周邊國家,臨近中國邊境沿線,事實上已經形成一大批新興的“唐人街”與“中國城”,有的國家還設置專門針對中國游客的“賭博區”,抹黑中國形象。這些自發形成的集餐飲、購物于一體的綜合生活區,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傳播著中華文化,但這些生活區卻長期缺乏統一規劃,亟須賦予其新功能,提升文化含量,改善形象。因此,筆者建議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牽頭,會同國資委、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依托已經完成注冊的絲路基金有限公司,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文化傳播工作聯系機制,統籌絲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產業合作等重大項目中配套建設中國文化體驗城的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工作。尤其是在與中國接壤的邊境沿線已經形成規模的“中國城”內,我們要集中投資建設一批集中國圖書、影視、演藝和漢語學習等于一體的中國文化體驗城,設置統一的全球連鎖標識。中國文化體驗城的建設不僅能夠滿足長期居住在海外的中國公民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還使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中國企業本土化、海外中國公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大大增強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示范性與典型性,創新對外傳播新格局。
總之,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契機,對口培訓一批專業人才,組建一支中國文化傳播基金,分期、分批建設一批中國文化體驗設施等,從而打造對外傳播新格局,真正提高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