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等
摘 要:目的——通過對大學生體力活動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某市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現狀。方法——從某市兩所大學整群隨機抽取1487名在校大學生,采用國際體力活動量表(IPAQ)長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不同性別體力活動活躍度有統計學意義(P<0.000);不同年級體力活動活躍度有統計學意義(P<0.000);不同學校體力活動活躍度有統計學意義(P<
0.000)。結論——女大學生體力活動水平處于適中或活躍的水平;絕大多數醫學生的體力活動水平處于適中或活躍的水平;大二學生活動水平處于適中或活躍的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體力活動;現狀調查
體力活動是指由肌肉收縮引起的導致能量消耗的身體運動。[1]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身體素質直接關系國家的發展。為了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現狀,我們采用國際體力活動量表問卷對某市兩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體力活動狀況調查,以利于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管理,引導他們理性地、科學地、持之以恒地進行體育鍛煉,并為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以促進大學生體質全面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1.調查對象
從某市某綜合性大學、醫學院校兩所大學中整群隨機抽取1600名大學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表1600份,收回1501份,剔除無效問卷14份,有效問卷1487份,有效回收率為92.9%,其中男性525例,女性962例。
2.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采用國際體力活動量表長卷[2]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保證了問卷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問卷內容包括:工作、交通、家務、閑暇四方面的中、重度體力活動及步行時間、臥床時間及靜坐時間。
(2)質量控制。調查員為醫學院校學生,經過統一培訓,使調查員了解此次調查的目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
3.評價指標
體力活動耗能通過代謝當量 (metabolic equivalent,MET)計算。1MET相當于靜坐時的代謝當量。每周體力活動耗能=MET值×體力活動的時間(min)×每周活動次數。根據IPAQ 結果和體力活動耗能情況,將患者體力活動活躍程度分為如下3個級別[3]:①高,即重度體力活動每周至少3d,累積達到至少1500 MET-min/周,或者參加中、重度體力活動,每周累積達到3000MET-min;②中,即每周至少3d,每天至少20 min的重度體力活動,或者每周至少5d,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度體力活動或步行,或者每周至少5d有步行并參加中、重度的體力活動,累積達600 MET-min;①和②統稱為“體力活動充足”。③低,即沒有達到①和②,又稱為“體力活動不足”。
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有效資料1487份,其中男性525例(35%),女性962例(65%);平均年齡(19.3±1.1)歲。
2.體力活動活躍程度
(1)不同性別大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男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20%,中的占47%,不足占33%;女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34%,中的占46%,不足占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4,p=0.000),可以認為大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存在性別差異,且女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較男性高。
(2)不同年級大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22%,中的占45%,不足占33%;二年級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32%,中的占47%,不足占21%;三年級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27%,中的占47%,不足占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48 ,p=0.000),可以認為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之間的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有差異,且大二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于大三學生,而大一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最低。
(3)不同學校大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某醫學院校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30%,中的占47%,不足占23%;某綜合大學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高的占26%,中的占45%,不足占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2 ,p=0.031),可以認為不同學校大學生之間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有差異,且某醫學院校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較某綜合大學學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要高。
三、討論
本研究表明女生每周從事的中強度和高體力活動高于男生,男生較女生體力活動活躍程度不足,這與謝朝軍[4]等的研究相反,考慮一是男生樣本量較少,二是目前男生偏愛網絡游戲,靜坐時間較長有關。
大二學生從事的中強度和高體力活動高于大一及大三學生,考慮大一新生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對學校體育鍛煉設施不熟悉,更多時間用于學習、交友等,造成了體力活動活躍程度最 低;大二學生已適應校園生活,學習生活已形成規律,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體育鍛煉;大三學生則功課緊,又有實習就業的壓力,使得體力活動對比大二相對不足。
醫學院校學生從事的中強度和高體力活動高于綜合院校,可能與醫學生體育意識較強有關,因為醫學生作為臨床醫護隊伍的主力軍,肩負著治病救人的重任,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好壞將決定著未來醫護事業的得失與成敗,所以,相較其他院校,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意識,更加注重身體素質的鍛煉。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因此,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優秀的大學生,是高等院校擔負的重任。學校可以通過加強課外體育鍛煉,引導他們理性地、科學地、持之以恒地進行體育鍛煉,以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 建,何玉秀.健康體適能[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4.
[2]屈寧寧,李可基.國際體力活動問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4(03): 265—268.
[3]欒德春,馬冠生.體力活動推薦量及評價標準[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03):161—165.
[4]謝朝軍,譚曉東,潘敬菊,等.武漢市大學生體力活動現況調查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05):42—45.
(作者單位:湖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