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謝婧?江潔
摘 要:小學生“減負”問題已經提出了很多年,國家、學校也相應地采取了很多措施減輕孩子的負擔,可是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學校的負擔雖然減小了,孩子們卻依然叫苦連天。這到底是教育的哪一環節出了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其實根源還是在于整個社會對人才的嚴格的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各方面原因綜合作用,才造成了“減不掉的負擔”的結果。而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積極采取調整措施,才能打破當前的困境。
關鍵詞:小學生;減負;學習任務;社會評價標準
小學生“減負”問題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至今所頒布的“減負”政策竟有28個之多。可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小學生的負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這不得不讓我們產生疑問:評價“學習任務”輕重的標準是什么?“學業負擔”減不掉的原因是什么?推動“減負”取得成效的方法又有哪些?
一、“學習任務”輕重的評判標準
“學習任務”的輕重是相對的。對于同樣的學習任務,有些孩子可能覺得非常簡單,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有些孩子卻可能覺得非常困難,完成它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這種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教師布置多少“學習任務”才是最合理的?
教育部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提出,小學階段不能留書面作業。這個要求看似是對“學習任務量”的合理規定,從根本上為學生減壓,而實際上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有很大的不科學性和不可操作性。首先,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強化,從而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知識剛獲得后,遺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加以適當地課后練習,學生學習的效率將非常低。由此可見,適當的書面作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每一天的教學進度都有固定的安排,如果沒有對學生前一天的知識進行鞏固,那么第二天的教學就會受到影響,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最后,從家長的角度看,家長看到孩子每天都沒有家庭作業,勢必會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因此就會開始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或進行額外的補習,這樣在無形之中又增加了孩子的負擔,沒有真正達到減壓的目的。
由此可見,不布置書面作業是萬萬不可行的。統一地布置作業又忽視了孩子的差異性,導致有些孩子的能力沒有得到全面的開發,而有些孩子卻承受了過重的負擔,那么怎樣布置“學習任務”才是最合理的呢?這便是對教師最大的挑戰。筆者認為,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學會分層次,把作業分為基礎層和拔高層,基礎層作業是對課上所學的復習鞏固,是下節課順利進行的保障,拔高層作業則體現能力的提高。在完成基礎層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自己選擇作業量的多少,這樣不但盡可能地適應學生自身的發展,也不會給孩子帶來過重的負擔。
二、“學業負擔”減不掉的原因
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學生的“負擔”是教師不斷布置作業造成的。可在分析調查問卷和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筆者漸漸發現,造成學生“負擔減不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回避的最根本的問題當然還是社會問題。整個社會對人才的嚴格的評價標準是個大方向,引導著教育的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來自教育自身、家長以及社會培訓機構的壓力促成了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
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有些學校在硬件設施、學校師資、校園環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優勢。這些因素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升學率和聲譽等。一方面,在此基礎上社會上就出現了“名校效應”。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與社會更好地接軌,為孩子的未來作打算。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學有一技之長,今后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并獲得一份可觀的收入,不會為生存問題擔憂。而這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崗位的供不應求,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產生了社會對人才的選拔,而在選拔中更受到青睞的,往往是社會看中的,出自“名校”的“高材生”。這種嚴格的人才標準促進了“名校效應”的愈演愈烈。為了有個好的未來,人人都想上“名校”,“名校”的門檻自然就會提高。
另一方面,有些配套設施太落后的學校,由于條件有限,孩子為了改變命運,只能埋頭苦讀。原本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被老師改造成了枯燥沉悶的機械學習。沉重的升學壓力給學生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負擔。
2.家長期望帶來的負面效應
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家長的觀念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較大,因此父母的期望與日俱增。家長期望孩子出類拔萃,所以不僅讓孩子上教育資源好的學校,而且會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正所謂,學業成就和特長興趣相得益彰。這樣就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除每周五天的學校課程外,孩子在周末還要奔波于一個又一個輔導班之間。除了身體上的增負,許多孩子還要承受與“鄰家小孩”相互比較帶來的心理負擔。
此外,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家長在每天回到家后,更愿意坐在電腦前繼續為明天的工作做準備,或者通過一些其他的方式釋放壓力,而失去了對孩子的傾聽,沒有靜靜地坐下來,聽聽孩子這一天的經歷和想法。
一部分家長只知道孩子努力學習考好成績、有出息才是對自己辛苦的最好慰藉。所以,家長會給孩子講大道理,聊一聊上語數英輔導班的好處,有特長的優越性,不考慮孩子的興趣,雖然詢問孩子的意見,但最終結果還是孩子被家長說服去上課外輔導班,多做題多練習提高成績,刷新排名。這樣一來,孩子的作業負擔不但沒減,心理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3.教育培訓機構謀求利益的產物
當下社會上出現的教育培訓機構可謂五花八門,樣式之多讓人眼花繚亂,每一家培訓機構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這種機構絕大多數是屬于營利性質的,他們最終的目的是從學生和家長身上獲得利益。當家長面對培訓機構天花亂墜的廣告,難免心有所想。培訓機構抓住家長希望孩子們優秀的心理進行宣傳,無形中將負擔施加給了孩子。
社會的高要求和家長的高期盼,再加上教輔機構天花亂墜的宣傳,導致“學校減負,家長增負”現象的出現,從而使孩子的壓力呈現出“不減反增”的趨勢。
三、推動“減負”取得成效的建議
想要使“減負”從根本上取得成效,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國家提倡“減負”這么多年,頒布了如此多的政策條文,沒有取得實質效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是從表面解決問題。所以要想使“減負”取得實質性的成效,真正減下孩子的負擔,就要轉變整個社會的人才評價標準。用成績衡量學生、用畢業院校衡量人才的傳統思維定勢,正是學生負擔的根源。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都來源于名校,也并不一定在學習成績上大放異彩。因此,推動減負,絕非一日之功。
1.學校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學校在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要逐漸明白,小學生需要什么,教育要做到的究竟是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只有真正明白這些,教師才能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勢在必行。國家要讓學校間變得平等,讓孩子無論上哪所學校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降低社會對分數值的過高期望。首先,國家要平等地分配公辦學校的教育資源,把財政對公辦學校的支持細分到學生身上,而不是劃分給學校,學生多的學校得到更多的財政支持,讓學生無論在哪里上學都可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其次,教學要把成績由一個評價標準轉化為對知識的檢驗。把決定孩子命運的升學考試變為最后的學習檢測,不以成績的高低決定能進入學校的優劣,而是把不同成績水平的孩子分散到不同學校,使每個學校都有成績優秀一點的孩子和成績落后一點的孩子,降低家長對成績的敏感度和恐懼感。最后,學校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增開實踐類課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自由選擇課程,并將孩子在各種實踐中的優秀表現記錄在案,成為衡量人才的一項參考標準,使得教育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其實我們也能看到,國家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在向我們期待的方面發展著。
2.家長設置合理的教育期望
家長也應改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聽聽孩子的心聲十分關鍵。家長要放平心態,同時也要加強學習。溝通是傳遞愛和表達想法的橋梁,它需要家長和孩子平等地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說說聊聊。只有這樣,家長才能了解孩子的興趣在哪里,孩子的困惑煩惱在哪里,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今時代,大部分家長更多的是在滿足孩子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孩子的物質方面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可是,家長的想法并不等于孩子的心里話,給予孩子愛、尊重,使他們能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也尤為重要。身上背負家長的未實現的理想、過重的期望,只能讓孩子感到失望和無奈。因此,家長要與孩子適時溝通,給孩子積極方面的指導,考慮孩子自身的意愿,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使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家長要走進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些問題。
3.政府出臺合理政策管控教輔機構
其實,教輔機構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它確實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但是,教輔機構開設的一些輔導課程應該受到相關教育部門的審核。教輔機構的存在不應成為孩子們的負擔,而是孩子找尋學習樂趣的另一片天地。教輔機構的設置要實事求是,不能抓住一些特殊的心理對家長進行錯誤的引導,其存在的目的應該是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
小學生“減負”問題的解決,就目前來講仍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已經看到學校方面的一些可喜的變化,但也認識到其發展的局限性。給予這一問題充分重視,并想方法緩解當前困境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把小學生“減負”落到實處,還孩子們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在日益改善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韓延倫.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的再認識及有效推進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2(36).
[2]張卯學.小學生減負路在何方[J].教育革新,2011(11).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