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人 袁玲
【摘要】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脫節的現象從古至今都存在,而目前尤甚,特別是因為追逐贏利而選擇性忽視、漠視某些出版理論與出版技術推廣與應用的現象,有可能讓出版人得不償失甚至坐失發展良機。為什么會出現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脫節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目前實用主義價值觀蔓延導致行業短視,以及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的習慣性隔膜與疏離。出版理論探索與出版實踐探索以及兩者的相互結合與推動,需要出版人拿出勇氣與智慧。聶震寧《洞察出版——出版理論與實務論稿》一書對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做了非常有益、有深度的探索。
【關鍵詞】出版理論;出版實踐;探索
【作者單位】余人,河北大學;袁玲,河北大學。
1041—1048年間,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1456年前后,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漂洋過海,傳到歐洲,影響了歐洲的科技與文化,加速了歐洲的文明進程。但在中國本土,泥活字印刷術只在很小的范圍內使用,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與應用。之后的大約800年間,中國社會普遍使用的依然是始于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術,而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無疑受到了畢昇泥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在歐洲很快就得到了推廣與應用,并迅速開花結果。清朝末年,金屬活字印刷術漂洋過海,傳回到中國,中國社會開始使用機械化印刷設備來辦報、出刊、出書,并由此步入現代出版時期。
這是中國古代“高科技”“出口轉內銷”的一個典型案例。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在感慨、喟嘆的同時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一項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出版技術與理論會被中國社會集體無意識地“封存”、擱置800年而不使用,不發展,不創新?
同樣的問題還有——為什么中國人發明火藥之后,大多數用來制作煙花爆竹以慶祝節日、裝飾盛典,鮮有其他開發利用與發展創新,歐洲人卻把火藥拿來制作成各種先進設備與武器以開疆拓土、征服世界?……
科學技術怎樣才有可能轉化為生產力,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科學理論如何指導社會實踐,是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非一篇短文所能說清楚。筆者引用這段歷史,提出上面的疑問,并非妄自菲薄,貶低我國古代偉大的四大發明,而是想借此探討一個問題:出版理論探索如何與出版實踐探索相結合,從而促進出版業的發展與繁榮?
目前,我國的出版理論探索走在出版實踐探索的前面,但兩者的結合并不緊密,有時甚至出現了脫節現象。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當今中國,就有不少先進的出版技術與出版理論同樣沒有或者說沒法得到大面積推廣與應用,而是被封存、被擱置、被忽略……比如,數字出版技術與理論,出版界沒有不說好的,甚至有業界人士言必稱數字出版,但目前我國583家國有出版社中究竟有多少家出版社在做數字出版?做的效果如何?其實形勢并不是很樂觀。比如,按需出版,從理論上講,真是一個好東西,但在實踐中,中國有幾家出版社嘗試做了按需出版?比如,開放存取,也是非常好的理論,但在中國應用得怎么樣?……
為什么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會有脫節現象?
一是出版理論的前瞻性決定了出版理論探索往往超前于出版實踐探索。一般來說是先有理論上的嘗試、探索、創新,然后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做推廣與應用。當然,也有可能先進行實踐探索,然后再進行理論總結。但技術與應用、理論與實踐、夢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
二是贏利壓力困擾著眾多出版社與從業者,造成某些出版技術與出版理論在實踐應用中產生滯后現象。一項出版技術也罷,一項出版理論也罷,要能給出版社帶來實際利益,方能得到較好的推廣與應用;沒有贏利可能的技術與理論,只是一味地“燒錢”,或者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就很難得到推廣與應用。比如數字出版,曾經就有出版社的領導感慨:“我們不做數字出版,是等死;我們做數字出版,是找死。”因為數字出版前期投入大,而贏利前景不明確、不明朗,這就造成了眾多出版社與從業者的觀望與猶豫。如何破局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
三是實用主義價值觀蔓延導致行業短視。什么樣的出版理論最受出版企業的關注與歡迎?能讓出版企業扭虧為盈或者快速贏利的出版理論。什么樣的出版實踐最受業界關注與重視?能給出版企業帶來實際贏利,能給職工帶來實際收益的出版實踐。什么樣的出版理論研究最有價值?能給出版理論研究者帶來利益與聲譽的研究……實用主義價值觀盛行造成了業界對某些理論的追捧和對某些理論的漠視。有時出版理論界很熱鬧,出版實業界卻異常“冷靜”,甚至有不少做實業的人心里頗多不屑:“忽悠什么呀?能解決實際問題嗎?凈瞎掰!”同樣,做理論的人,有時心里也頗多不屑:“這是做的什么出版呀?還是老一套,怎么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四是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的習慣性隔膜與疏離。這么多年來,做出版理論的一直在做出版理論,做出版實踐的也一直在做出版實踐,大家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相互的交流、溝通、激活、促進卻十分有限。這就造成了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產生不同的話語體系與評價體系,即各自為政,各說各話。有不少專家、學者曾多次呼吁,出版界要產、學、研相互結合與促進,應該說業界也做過不少努力,但至今效果并不明顯。
五是不少出版理論不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沒有總結出出版實踐的真諦,也指導不了出版實踐,因為“不接地氣”,自然不受待見。
六是不少出版企業習慣了粗放式、經驗式的出版實踐方式,忽略、忽視理論總結、理論提升與理論指導,因而顯得“不需要”出版理論。
上述問題中,出版贏利是出版企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強調甚至高度強調贏利是有道理的,也是非常現實的。出版社是企業,必須要贏利,不贏利,出版社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但從文化、科技的角度來講,從戰略的角度來講,我們不能只看重所謂的贏利,如果只看重能帶來贏利的出版理論研究,就有可能與某些重要的出版理論失之交臂,坐失發展良機。而且,這些目前看來不能帶來贏利的出版理論,怎么確定它們在未來就不能給企業帶來贏利?怎么確定它們在未來就不能影響企業的贏利方式甚至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商業社會,實用主義盛行有其思想基礎與合理因素,但過度側重實用主義帶來的致命傷是狹隘與短視。因為目光只盯著眼前的利益或者看得見的利益,往往就有意或者無意地忽視了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最后有可能得不償失或者事倍功半,削減或者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我們的出版實踐只是為了快速創利,我們的出版理論只是為出版實踐能更好地快速創利而搖旗吶喊,那我們的出版實踐與出版理論就相當狹隘與短視了,我們也將為這樣的出版實踐與出版理論付出代價。
所以,出版理論的探索與創新不應自我設限,就像出版實踐的探索與創新不應自我設限一樣。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而不應是彼此疏離與漠視的。我們要學會從出版實踐中總結出版理論,用出版理論來指導出版實踐,從而提升出版業的整體實力。
聶震寧《洞察出版——出版理論與實務論稿》一書就很好地回答了包括上述問題在內的出版理論與出版實踐如何探索與創新的諸多問題,避免了理論與實踐容易形成“兩張皮”的隔靴搔癢式討論與分析,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了諸多深入淺出、精辟深刻的思考與探討,為業界答疑解惑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與方法策略。
聶震寧是我國著名的出版實踐家與出版理論家,曾先后擔任幾家著名出版機構的掌門人,現在是韜奮基金會的理事長,并兼任兩家著名高校的院長,還是全國政協委員與博士生導師。在繁忙的管理工作與教學工作之余,聶先生持之以恒地撰寫了大量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學術文章,非常之難得,聶先生的勤勉、敏銳、深刻更是令業界同人敬重與欽佩。聶先生剛剛出版的《洞察出版——出版理論與實務論稿》一書就是他多年辛勤筆耕的結晶與見證之一,洋洋四十多萬字的皇皇巨著,涉及出版政策、出版管理、出版思維、出版策略、改革思路、國際合作、數字出版、編輯策劃、經營管理、讀者服務、閱讀提升、人才培養等諸多問題,既有實踐中的鮮活案例,又有理論上的高屋建瓴;既有宏觀探索的縱橫捭闔,又有微觀思考的條分縷析;既有實踐感悟的生動總結,又有理論挖掘的嚴謹闡述;既有切中時弊的批判反思,又有緊扣時代的探索求證,是不可多得的出版理論探索專著。據悉,該書出版一月有余即創下了銷售4000余冊的銷量,在同類學術圖書中實屬罕見,這更說明了它的接地氣與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