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秦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面臨繁重的各科學習任務,英語學科后進生更是把英語學習當作令人頭痛的事。因為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很多學生產生了對英語學習的厭倦感和恐懼感。英語后進生是一個數量較大的群體,所以我們應該冷靜地分析后進生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研究一套適合后進生學習的教學方法,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有效的學習。
一、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學生的學習由三個變量組成:認知前提行為、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質量。
認知前提行為是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必備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情感前提特性是指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強度;教學質量是指教學適應學習者的程度。布盧姆研究證明,學生的認知前提行為在決定成績好壞中占50%,情感前提特性占25%,教師的教學質量占25%。這三個變量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許多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就由于各種原因對英語知識掌握較差,認知前提行為受到影響。在學習檢測中遭受的失敗消極地影響了他們的情感前提特性,他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異便逐漸形成。由于班級授課,教師的教學進度針對的是絕大多數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學生,本身就出現了差距的同學在接受速度上與教師授課進度脫節。為了跟上進度,他們疲于追趕,但實際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卻很差。長此以往,這三個變量之間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就與日俱增,到了高中,他們的成績就顯得特別差了。
二、改善后進生英語學習狀況的教學策略
1.準備認知前提,指導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興趣。后進生的認知前提行為能力很差,而高中英語課程中大多數的學習任務都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每個學習任務都成為下一個學習任務的必要條件。要學好高中課程,必須具備初中的知識。為了讓后進生具備必要的認知前提,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突出知識結構里的基本要素,即語音、單詞、短語、句型結構等。或者在高中課程講解伊始,就分兩條線教學,一條線是上高中的新課,另一條線是組織學生復習初中的詞匯和短語。
此外,教師要指導后進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1)注重科學學習方法。比如根據單詞讀音進行科學記憶,把單詞、詞組放在語境當中記憶。
(2)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3)重視基礎語法學習,學習分析句子結構。
(4)加大閱讀量,先看懂簡單的文章,再逐漸提高閱讀難度,利用參考書、字典、網絡等輔助英語學習。
(5)積極向老師、同學請教,借鑒別人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提高解題能力。
2.開發“最近發展區”,使后進生“移情”英語學習。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第一是兒童現有水平,即兒童在獨立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為將要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過渡狀態,即是“最近發展區”,所有的教學活動只有落到這一區域才可能有效。
怎樣才能使英語基礎差又厭學的學生樂于學習呢?依據這個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在教學中要降低難度,開發“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盡快地獲得初步成功。教師在授課時應低起點緩坡度,循序漸進,使學生獲得滿足感,以此來激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比如,每次授課前,教師必須將上一節課的基礎性的知識提出來復習,對于回答出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其次,訓練活動要圍繞學生所學的內容而進行,保證訓練的通過率在75%以上,以此保持學生旺盛的學習興趣。
3.淡化評價結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過于注重終結型評價,即測試。評價的內容側重對單純的語言知識結構的考查,重結果,重成績,重甄別與淘汰。學習成績一旦不理想,他們便會感到焦慮、自卑和自責,學習的自信心也會因此受到嚴重打擊,部分學生甚至會“談考色變”。新課程改革倡導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的程度進行評價,教師可獲得可靠的教學反饋信息,同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起到診斷、激勵和強化的作用。
4.調整教學內容,實施有效的分層教學。長期以來我們要求學生統一聽課、統一作業、統一測試、統一評價,這樣的“一刀切”的做法,不能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要克服這些不足,教師就必須調整教學內容,實施有效的分層教學。教學內容的調整是指根據后進生的實際情況對所教內容的深度、難度、進度及作業布置做一定的調整。教師要努力做到針對后進生的教學目的分層、授課分層、布置作業分層、輔導分層、評價考試分層。
5.提倡合作學習和自主管理。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幫、帶作用。教師應鼓勵同學之間的合作式學習,如學生之間“一幫一”結對子,讓一個成績較好的同學幫助一個成績差的同學。也可以將英語差的學生編成幾個補差小組,指定幾個成績好、責任心強的同學任補差小組長來提供實際的幫助。
總之,只要我們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以人為本,把教學工作做細致、做扎實,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后進生取得較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