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摘要:聲樂作品不經過演繹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成功的聲樂表演取決于對作品恰當的情感處理和準確的情境傳達,情感是藝術表現的核心靈魂,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表達,對培養良好的欣賞能力和思想情操,對繁榮、發展聲樂藝術具有推動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聲樂學習經歷,通過對抒情歌曲類作品進行分析,解析這一類型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抒情歌曲;情感表達;二度創作;處理方法
聲樂作品表演離不開情感表達,情感是藝術表現的核心,詞曲家寫在譜面上的音符、旋律、節奏是“一度創作”,歌唱者的音樂表演是“二度創作”,演繹者對作品情感的點滴誤解都有可能導致作品的失敗,只有聲情并茂的的表演才是聲樂藝術表演的最終目標和追求。抒情歌曲是眾多聲樂作品類型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體裁形式,這一創作類型,多描述對鄉土的熱愛眷戀,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對親友的無限懷念等;作品中有的謳歌時代之風尚也有的弘揚中華之精神;其情感或保留如泣如訴的人文內涵,或帶有大徹大悟之覺醒,或飽含發人深思之感悟,或倡導振奮昂揚之精神,抒情歌曲的創作總離不開深厚的內涵和強烈的使命感,它們當中優秀的作品必然是詞曲作者與演唱者心靈花火的碰撞,“精神靈魂”與“現實世界”的交融,人與藝術情感智慧的結晶,沒有情感就沒有人類藝術創作的深厚積淀,何為情感?如何正確拿捏抒情歌曲的情感表達,收到理想的效果?接下來,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理解歌曲創作背景及內涵
拿到一首聲樂作品時,不是盲目的把樂譜生搬硬套,更不是簡單的唱出歌詞,而是應該先分析理解,詞曲作者賦予歌曲的內涵、情感創作的意圖、及創作的時代背景,其次是學唱,最后才是聲情并茂的“演繹”。“演繹”是處理聲樂作品最關鍵一步,卻也是最后一步,前期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十個演繹者對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悟,選擇不同的情感處理方式會呈現多種演繹效果,如盲目的追求高超的發聲技巧和洪亮的音響效果,往往直接導致聲樂作品淪為沒有生命力的“軀殼”。抒情歌曲不同于歌舞音樂、兒童音樂等類型的作品較易把握,優秀的抒情歌曲往往蘊含深邃的詩意和哲理境界,折射時代的印記。
每個作詞作曲家都有不同的社會閱歷,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創作的作品自然也是風格迥異,內容多樣,情感獨特的。拿到作品后要先認真的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創作年代,這點對分析作品的風格很有幫助,其次分析內容內涵、創作意圖、情感走向等,這對準備把握作品內容來說必不可少,最后分析作品結構、表現方式這對確定歌曲的情感基調尤為重要,經過以上幾個步奏的分析后,作品是帶有象征模擬性質、借物抒情性質的,還是偏古風、重流行風格的一目了然,作品特點是細膩溫婉,還是豪放粗獷的了然于心,最后結合演唱中的不斷的揣摩、提煉、總結、調整,方能呈現較完美的表演。以優秀抒情聲樂作品《我愛這土地》為例,這是一首根據詩人艾青同名詩歌為藍本創作的一首頗具人文氣息的抒情藝術歌曲,作曲家陸在易為當代樂壇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祖國,慈祥的母親》、《最后一個夢》、《我愛這土地》等,他的聲樂作品情感細膩豐富,內容含蓄深刻,多贊美祖國、人民、家鄉,后期作品在抒情基調上滲透了戲劇性與悲劇性,深沉、悲壯而質樸。這首《我愛這土地》是他在這段時間作品的代表作,用象征的手法隱射作者本人對祖國山河支離破碎,人民骨肉分離的哀悼與憤怒,寄予作者對祖國母親最真誠質樸的愛,故在演唱前了解歌曲創作背景和意圖對于情感處理的準確定位尤為重要。
二、科學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
抒情歌曲作為聲樂創作的一種專門體裁,是一種側重內心體驗,表達感情最強烈的歌曲體裁。大致可分為贊頌類的抒情歌曲和對表達對生活熱愛之情的抒情歌曲,前者情緒莊嚴而親切,音調明朗,奔放,旋律起伏較大,如《黃河頌》、《我愛你中國》、《祖國頌》等,后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旋律變化豐富而流暢,曲調更具歌唱性,如《長江之歌》、《祖國慈祥的母親》。另外還有一部分根據古人詩詞或現代詩歌創作的歌曲和群眾歌曲如《我住長江頭》、《我愛這土地》、《紅豆詞》、《歌唱祖國》、《那就是我》等等。抒情歌曲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深厚的藝術情感和豐富的文學底蘊,歌曲創作中的歌詞寫作、技法處理、節奏快慢、聲音表現、伴奏輔助等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作品的質量,認真分析作品的各方面環節對準確把握情感完美演繹作品來說至關重要。
以作品《最后一個夢》為例,這首作品是全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科書中的必修作業,這首作品的歌詞細膩感人,旋律連貫優美,速度稍慢,通過緩緩地訴說,低低的吟唱,抒發了詞作者迫切濃重的思鄉情,和渴望海峽兩岸血脈交融的期盼。歌詞部分,“做了多少回夢,回回夢想同,慈母愛,兒女淚,骨肉喜相連…”,簡短的兩句話,平淡中飽含情感,平靜、內斂,含蓄,深情;“海峽,海峽,明天真的團聚在故鄉明月中…”旋律稍有起伏,句尾適當延長,句與句間銜接緊密,是呼喊,卻沒有呼天搶地,是祈求,卻沒有歇斯底里,是盼望,卻沒有捶胸頓足,是平淡,卻更能打動人心。作品詞曲完美結合,使人身臨其境。
三、適當合理的運用情感表達
李斯特說“音樂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直入人心”,一首聲樂作品能否直入人心,不只在于高超的聲音技巧的炫弄,關鍵在于對歌曲整體把握,情感與作品的無縫對接。節奏旋律是樂曲的靈魂,歌詞是樂曲的骨架,情感是樂曲的血肉,只有當節奏旋律與歌詞情感完美融合,才能迸發出最強烈的力量,浸入情感的最深處,滋潤心田,美化心靈。歌曲中的情感表達,需要演繹者反復實踐不斷打磨“有感而發,以情動人”。“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優秀的演唱者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深情演繹作品可以觸發聽眾內心積極性情感,釋放消極情感,陶冶情操,宣泄情緒,使人精神愉悅,心境開闊,賦予歌者及聽眾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完美的樂音享受。如作品《祝酒歌》,該曲創作中吸收了維吾爾族人民《趕車人之歌》的音調結合新疆手鼓、漢族鑼鼓點的節奏特點,熱情而奔放,生動得表現了各族人民的喜悅之情。演唱者準確把握情感特點,方能打動聆聽者,使人如臨其境。
音樂是時代和社會的產物,是一種多樣化的藝術,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表現、思想情緒,用心靈揣摩,用真情體驗,用聲音去表現,用靈魂來演唱,召喚自身最真實質樸的情感,才能傳達更愉悅動人的“樂音之聲”。
【參考文獻】
[1]王佑貴、朱虹.抒情歌曲創作及演唱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2]戴學滿.歌詞理解對于歌曲演唱的重要性[D],天津音樂學院,2007
[3]王軍.淺談聲樂表演的二度創作[J].美與時代,2001(01)
[4]朱春.聲情并茂來自細致的分析與體會[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